[ 雖然許多中概股的股價在過去的一年中已經下降了很多,但中概股成為美國監管層和渾水等研究機構最為關注的目標這一趨勢在短期之內并不會有所改變 ]
剛剛過去的一年對于那些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業來說無疑是“慘淡”的一年。整個中概股市場就像經常唱空它們的機構名稱一樣——似一池“渾水”。
經濟咨詢公司NERA的數據顯示,2011年在美國針對中國公司的證券集體訴訟達到39起,約占美國2011年證券集體訴訟總數的18%。而2010年這一數字僅為12起。據美國知名律師事務所GreenbergTraurig(下稱“GT”)的數據,截至2011年9月,已有大約26家中國公司被美國交易所摘牌。
監管調查和股東訴訟的“導火索”
中概股之所以頻繁遭遇調查和訴訟,除了由于中概股的數量增加外,更大程度上來自于美國監管機構和投資者對于某些中國公司財務上的不當行為或無效的內部控制所產生的顧慮。
GT認為,“導火索”之一就是審計人員發現了欺詐、偽造或其他不符合規定的行為。去年,會計師事務所MaloneBailey LLP辭去了包括納偉仕、岳鵬成電機、智能照明等多家中國公司的審計工作,并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舉報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此舉引發多起監管調查和個人訴訟,最后這些公司均遭停牌或摘牌。
而另一個觸發訴訟的原因則是獨立第三方或做空機構發布的調查報告。去年,渾水(Muddy Waters)、香櫞(Citron)等研究機構因此而聲名大噪。而慘遭“狙擊”的東方紙業、東南融通等中概股企業也因此遭到調查或訴訟。但GT也認為,市場盛傳的做空機構“陰謀論”也并非無中生有。“盡管做空機構有時會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見解,但有時也會故意炒作以將股票價格拉低。”GT在其報告中表示。
“反向收購”的上市方式也成為了中概股被詬病的理由。反向收購是指非上市公司股東通過收購一家殼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控制該公司。之后,這家非上市公司并入已經上市的殼公司,合并后的公司可以通過其上市公司的地位籌集到更多的資金。
由于反向收購速度快、成本低,且不需要第三方和行政監管,因此很多中國公司開始用反向收購的辦法進入美國資本市場。而美國的部分經紀人和其他專業人士也一直積極推銷那些“殼”公司,作為中國企業反向收購的目標。但正是因為反向收購的企業在上市過程中不需要任何承銷商和投資者的審查,因此被認為是“走后門”和可信度較低的上市方式,也使得監管方和投資者對這些上市企業產生更多的懷疑。
在披露和保密之間尋找平衡
由于市場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詬病持續不斷,這些中國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所遭遇的阻力和訴訟風險也愈發強烈。那如何才能凈化這池“渾水”?
GT合伙人、全球證券訴訟部首席律師Paul R Bessette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給出了一些對策。他表示,誠實是第一要務,財務透明非常重要。他打了個比方,有風險但故意不提及的企業“就像一只手電筒,有一個角落比較黑,卻故意不去照亮”,這樣的企業是得不到監管方和投資者信任的。
而怡安風險管理公司亞洲區金融險總裁Tom Cain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如要赴美上市,需要中國企業留有充足的時間早做準備,而且不能太過計較成本,要聘請專業人員進行上市的相關操作,“便宜的不代表好的”。他同樣提及了財務透明的重要性。他認為,上市企業必須愿意和公眾及投資者分享他們的故事,無論是好是壞。每個上市企業都要在披露和保密之間尋找平衡,如果要刻意隱瞞一些事,那么如果被投資者得知后可能面臨更嚴重的后果。而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被眾多“眼睛”盯著的中概股更不能選擇刻意隱瞞,因為被“揭底”的風險很大。
而作為對訴訟風險的事后補償,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責任險(D&O)也成為一項重要工具。Tom表示,由于過去一年中概股面臨的風險較為集中,因此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董事及高管的承保意識越來越強,而D&O也為高管們在遭到索賠后能夠解除一部分經濟壓力。根據知名保險經紀達信(Marsh)近期發布的報告,鑒于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遭受的集體訴訟不斷增加,2011年中國企業的D&O費率持續攀升。蘇黎世保險公司金融與保證保險總裁曾萬里對記者表示,去年遭遇訴訟的中概股公司絕大部分都承保了D&O,因此給了保險公司很大的賠付壓力,甚至有保險公司因此退出了D&O保險市場。
今年日子依然不好過
對于中概股在2012年的日子將會如何,Paul表示,未來對于中概股的監管會更嚴格。
而美國最近的一系列動作也印證了這一點。去年11月,SEC出臺了針對通過反向收購取得上市資格的公司更為嚴格的新監管標準,當中包括了新增一年“適應期”、向SEC提交財務報表在內的詳細資料、保持最低股價等一系列新規,這無疑增加了以反向收購作為重要上市方式的中國公司在美上市的門檻。
同時,根據媒體報道,擱淺多時的中美監管部門就允許美國審查在美注冊、位于中國的公司一事的談判也將重啟。
Tom對記者表示,雖然許多中概股的股價在過去的一年中已經下降了很多,但中概股成為美國監管層和渾水等研究機構最為關注的目標這一趨勢在短期之內并不會有所改變。Paul則認為,隨著對于反向收購監管的收緊,一些企業轉而認為香港市場也是上市地點的上佳選擇,因此未來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或將有所減少。
而在D&O保險方面,曾萬里表示,2012年保險公司預計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訴訟風險將持續增加,保險公司D&O保險的承保能力可能會進一步收縮;而其保費雖不可能像去年那樣攀升,但受賠付壓力的影響依然可能會有小幅的上揚。另外,保險公司在承保方面也將更為審慎,對于治理不過關、財務環境不佳、之前已被其他機構發現問題的公司將拒絕承保。而從過去的經驗看,太陽能、生物制藥、網絡游戲等產業的公司更容易遭到訴訟。因此對于這些產業的公司以及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的企業將會有更多承保上的慎重考慮。
不過,讓在美上市中國企業能夠稍稍松口氣的是,渾水和香櫞這兩大機構似乎對于中概股不再一味“唱空”。渾水創始人布洛克近日表示,他正在尋找能在發達國家和中國市場之間提供服務,并且具有成本優勢的優質公司,希望可以找到能夠做多的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而香櫞創始人安德魯·萊夫特也表示,如果發現中國公司的確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也會考慮買入。
推薦閱讀
Netflix因信息披露遭投資者集體訴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概念股如何凈化“渾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118/2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