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國外媒體今日撰文,揭開了推進Facebook IPO(首次公開招股)事宜的幕后功臣、CFO戴維·埃博斯曼(David Ebersman)的神秘面紗。文章稱,現年42歲的埃博斯曼為人低調,做事嚴謹,深受Facebook CEO扎克伯格賞識與器重。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幕后推手
大家以前聽說過戴維·埃博斯曼(David Ebersman)嗎?
不出意外的話,你們將會在本周認識這個人,因為他是Web 2.0時代一樁最重磅交易的幕后推手之一:Facebook即將提交IPO(首次公開招股)申請。
盡管Facebook聯合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COO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因此事而受到了外界的普遍關注,但埃博斯曼才是具體推進這次IPO的重要人物。
Facebook最早將于本周三早晨提交IPO申請,無論估值和融資額最終有多少——這一切現在都還是未知數,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一定會是讓業界刮目相看的重量級交易。
Facebook推進IPO事宜已經引發了諸多關注,投資者、銀行家等業界人士無一例外,都對這個最受科技行業關注的IPO交易之一的組織者充滿了好奇。迄今,外界對埃博斯曼的評價都是正面的:不以自我為中心,充滿自信,彬彬有禮,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為人低調,從不張揚,這恰恰是企業IPO穩步推進的重要之處。
為人低調
一位知情人士稱:“無論怎樣,這都好像是一次馬戲團表演。但埃博斯曼盡量做到低調,確保這一切平穩進行�!�
自埃博斯曼2009年加盟Facebook以來,這種低調、冷靜的性格還令他深受扎克伯格、桑德伯格以及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等Facebook重要董事會成員的器重和賞識。在Facebook,埃博斯曼一直掌管財務與信息技術等多個團隊。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埃博斯曼不僅在推進Facebook此次IPO事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且還主導了Facebook多個重要的長期規劃項目,親自推行嚴格的資源分配制度。這聽上去好像沒什么大不了的,但別忘了,相比其他許多競爭對手,增長和穩定始終是Facebook的重要標志之一。
一位知情人士說:“他能勝任《財富》十強企業中任何一家公司的CFO,但他更像一位會計師而非交易能手,這通常也是CFO的兩項重要特質。不僅僅如此,埃博斯曼還負責多個與Facebook核心業務有關的重要領域�!�
事必躬親
在加盟Facebook以前,這位畢業于布朗大學的高材生曾是生物科技巨頭Genentech的CFO,在那里,他還擔任過其他多項運營職務,例如負責Genentech的產品研發部門。此外,埃博斯曼還是華爾街的分析師。
埃博斯曼因Genentech高管阿特·萊文森(Art Levinson)而受到Facebook注意,后者將埃博斯曼推薦給了這家社交網站巨頭,盡管他缺乏互聯網從業經驗。
埃博斯曼從吉迪恩·余(Gideon Yu)手中接過了Facebook CFO一職。雖然扎克伯格、桑德伯格和其他高管最初對埃博斯曼缺乏數字領域的經驗充滿擔憂,但他們不久即相信,埃博斯曼正是他們多年來尋覓的理想人選——低調、睿智,具備應對Facebook公司復雜性和各種挑戰的能力。
一位知情人士說:“你可以聘請一位熟悉互聯網行業的人,也可以招募一位偉大的運動員,可以掌控一切的人。而戴維就是后者�!卑2┧孤谕七MFacebook IPO事宜上事必躬親,發揮了重大作用,盡管一切決定最終都要由扎克伯格拍板,后者始終不急于上市,而是更傾向于繼續發展Facebook的業務。
三駕馬車
在Facebook IPO勢在必行之時,低調成為扎克伯格實施這項事宜的一個重要原則。因此,埃博斯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拒絕讓銀行Facebook IPO進程“定下基調”。知情人士透露,他親自與銀行家設計出最合適Facebook的IPO路線圖,包括降低傭金比例。
一位知情人士說:“一切事情都要親力親為,非常慎重,在埃博斯曼努力下,Facebook加強了與銀行之間的合作,而非與他們劃清界限,同時還將IPO進程牢牢把控在Facebook自己手中�!�
盡管如此,埃博斯曼的確沒有采用一個相對傳統的上市進程,即類似谷歌采用的“荷蘭式拍賣”。另一位知情人士稱:“Facebook并不希望通過這次IPO賺得盆滿缽滿,而是希望成為一只藍籌股。戴維和Facebook都認為眼下不是進行那種嘗試的合適時機。”
該人士表示,隨著Facebook IPO進程開始加速,有一件事已經逐漸明朗:“這是一個團隊,具體來說,就是馬克、雪莉和戴維組成的‘三駕馬車’,三人的目標相一致,而戴維則是他們賴以信任的具體執行者。”(圣櫟)
推薦閱讀
圖片分享站“Mark之”更名為“發現啦”>>>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Facebook CFO埃博斯曼:IPO申請幕后功臣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201/27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