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沒有退路。嚴重的人口結構和老年贍養負擔,中國必須學會通過市場投資獲得養老金增值收益。若只靠公共部門帶頭吃納稅人和財政收入,以此來解決養老金問題,是沒有出路的
養老金入市最大的風險來源還是我國資本市場自身,很多上市公司信息不公開不透明,或者披露一些錯誤的信息,這對養老金入市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個陷阱養老基金入市需要完善法治建設,立法、司法機關可以對挪用養老基金的責任人實施最高量刑原則
自去年年底以來,證監會、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有關負責人持續呼吁養老金入市,至今,關于養老金入市的猜測和爭議不斷。
養老金,作為一筆數額巨大的“保命錢”,毫無疑問,其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無數人的心。業內專家向《法制日報》記者分析,養老金入市不是不可行,但前提是要在合理的制度設計和完備的法治框架下進行。
老齡化社會“我國已沒有退路”
目前,國內養老金累計結余1.92萬億元,養老基金投資渠道僅有“存銀行”和“買國債”兩項,保值壓力巨大。
中國政法大學法和經濟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繼曄向記者分析,對于養老金的監管,不能僅僅是“不被挪用”就可以了,保值增值同樣是監管的“題中應有之義”。
“傳統觀念中,很多人認為養老金放在財政賬戶才是最安全的。通常來說,銀行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總是極力游說客戶將錢存為活期,而主管部門本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原則,只要錢還在那里沒有被挪用就可以了,雖然活期的收益低,但主管部門甚至連存定期的動力都沒有。”胡繼曄說。
“養老金的規模現在是以萬億計,這樣一大筆錢,定活期之間的利息差每年就可達數百億。表面上看錢還在那里,還是那么多,但從資金的時間價值角度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造成越來越大的損失。”胡繼曄說,“如果財政專戶的管理者僅僅只是將社保基金存了活期,那參保人自己去銀行存活期不是更直接?”
與養老金面臨的增值保值壓力相對應的,是我國老齡人口數量的迅速增長,未來實際養老壓力巨大。
根據民政部和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部門的統計數據,10年中我國老年人口增長5000萬,現正以年均近1000萬人的增幅“跑步前進”,預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到2050年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屆時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37億,約占總人口30%以上。也就是說,三四個人中就有1位老人,且高齡化、空巢化現象日益嚴重。
“我國已沒有退路。嚴重的人口結構和老年贍養負擔,中國必須學會通過市場投資獲得養老金增值收益。若只靠公共部門帶頭吃納稅人和財政收入,以此來解決養老金問題,是沒有出路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說。
養老金入市會否加大挪用風險
去年以來,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全國社保基金會理事會會長戴相龍在不同場合公開表示將積極推動養老金投資股市:
郭樹清表示,2012年及今后一個時期,將鼓勵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增加對資本市場的投資比重,積極推動全國養老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等資金入市。
戴相龍表示,“十二五”規劃已提出“積極穩妥推進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為了落實這項措施,有關部門醞釀將省市區管理的一部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集中起來,按一定比例投資到各類金融資產。
但“跌跌不休”的A股令國內各界擔憂。養老金入市是否有利于其保值增值?
對此,戴相龍曾解釋稱,養老金入市不是被動托市救市。他認為養老金入市確實能夠提振股市信心,養老金投資股市,應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客觀上有利于股市穩定。
“養老金入市并不是全部入市,而是一部分入市,以便于養老金形成良好的投資組合。”楊燕綏說,“目前來看養老金入市最大的風險來源還是我國資本市場自身,很多上市公司信息不公開不透明,或者披露一些錯誤的信息,這對養老金入市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個陷阱。管理養老基金應該是地道的資產管理,與融資圈錢、投機冒險是格格不入的。”
胡繼曄認為,從具體操作上來看,養老金入市最大的困難就在于投資主體的問題。“如果以中央級別的主管部門為投資主體,那么在投資領域會顯得缺乏專業性;如果以地方政府為主體,同樣面臨這個問題,此外,還會加大養老金被挪用的風險。”
不久前,有媒體公開報道,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醞釀成立一家基本養老保險投資管理機構,負責具體的養老金投資運營工作。消息人士透露,目前有關部門已提交設立一家養老金投資管理機構的材料,相關部門正緊鑼密鼓研究可行性方案。
對此,胡繼曄表示贊同。他認為,我國養老金管理可以考慮借鑒英國經驗,幾家部門聯手成立一個投資機構,從理論上來說,應該獨立于人社部,但是受銀監會、證監會等監管部門的監管,以居民“委托理財”的方式對養老金進行管理。
楊燕綏也建議,一旦養老基金入市,社會需要專業的養老金管理公司,擁有具有養老文化修養和熱衷養老事業的股東和董事會,將養老投資視為長期收益和穩定事業。這些公司需要擁有專業的工作團隊,廣覆蓋的信息系統和實名制的個人賬戶,可以為個人終生記錄和管理養老金,包括繳費記錄、投資收益、支付記錄,甚至代理客戶團購老年服務,由此促進養老服務產業化和規范化。
完善法治建設保障養老金安全
《法制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于養老金入市的觀點,坊間反映強烈,甚至用“羊入虎口”來形容。
“現在中國股市‘熊霸全球’,真不敢想象養老金虧了怎么辦。”一位北京市民不無擔憂地說。
事實上,養老金入市盡管是國際慣例,但卻是一個系統工程,最終要解決的是“老有所養”的問題,因此,養老金入市及其相關的運作都需要在明確法律的基礎上進行。
正因為如此,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針對于養老金入市,各方都在謹慎對待。
廣東作為全國社會保險結余最多的省份,該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向媒體表示,廣東社保基金的管理模式目前仍參照以往的管理模式,大部分存銀行。廣東省的養老金的管理辦法、保值增值計劃,其事、權都需經過上級主管部門和國務院的最終認定方可進行。從年前一直延續到目前的社會保險基金入市的說法,應該是多方猜測的結果。
“能否通過養老基金入市實現公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培育受托人、資本市場和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的目標,需要強化國家頂層設計、法治建設、機構戰略和居民教育4個條件。”楊燕綏說,首先,養老基金入市的頂層設計要堅決避免政府部門決策,要制定《養老基金條例》,明確養老儲蓄延期征稅政策、養老基金投資范圍、資產組合原則,此外,建立起投資機構的資質、考核和退出、投資收益分配和風險分擔,管理費和談判、信息披露和財務報告,監督管制等一系列機制。
此外,楊燕綏認為,養老金入市最重要的是保底收益和保值措施。將養老基金中的一部分進行風險投資,固然可以獲取較高的收益,但對于接近退休的人來說,卻不能承受近期巨大的投資風險。
據介紹,各國政府已開始組建各類“社會發展基金”,將養老基金投入房地產、能源項目等具有穩定贏利機會的項目中去,如美國政府債券、英國環境與社會發展基金、澳大利亞超級年金信托賬戶等,這是檢驗社會資源和經濟利益向多數人分配或向少數人分配的分水嶺。這一點值得我國政府學習。
楊燕綏認為,養老基金入市需要完善法治建設。在未來制定的養老基金條例中,中國養老金市場可以四六分,全國性的投資管理機構作為公共機構,管理40%的養老基金,組合高風險投資和公共項目的效果,確保養老基金的凈收益率能跑贏通貨膨脹和管理成本。另外60%養老基金委托商業法人機構管理,以其競爭業績換取資格和收益。兩類機構各負其責,具有競爭關系,由養老金投資者和受益人評價,在事實證明商業法人機構業績更好時,劃分比例可以改為三七開或者二八開。此外,立法、司法機關對挪用養老基金的責任人實施最高量刑原則,甚至可借鑒智利實施雙重罪的做法。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養老金入市須在法治建設基礎上謹慎進行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208/29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