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龍年新春出臺科技“新九條”政策,短短千字,“干貨”多多,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
這份名為 《深化南京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設,打造中國人才與創業創新名城的若干措施》(簡稱“新九條”)有不少創新突破:允許和鼓勵在寧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事業、企業單位科技人員(包括擔任行政領導職務的科技人員)離崗創業,3年內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職稱,檔案工資正常晉升;在完成本單位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前提下在職創業的,其收入歸個人所有;明確科技人員職務發明成果的所得收益,將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劃歸參與研發的科技人員及其團隊擁有;允許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創辦的企業,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可按至少50%、最多70%的比例折算為技術股份;鼓勵在寧高校允許全日制在校學生休學創業,凡到南京市大學創業基地創業的學生,進入基地創業的時間都可視為其參加學習、實訓、實踐教育的時間,并按相關規定計入學分……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表示,南京市與江蘇省科技廳、教育廳共同出臺這九條政策,就是要在破解科技創業者的身份之憂、提高科技人員與科研成果的市場價值和解決科技創業企業初創期難題三個方面力求突破。所有政策突破都圍繞人才展開。他的觀點是:人才是“長著腳”的,用不好,就會外流;科技成果是“可轉讓”的,本地不能有效轉化,就會到外地轉化;門戶城市是“四面洞開”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集聚和輻射能力,門戶就會成為“管道”和“走廊”。
南京有兩院院士79人,在校大學生79萬,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60家。去年,南京地區有23項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勵,專利申請量在2.5萬件以上。但是,科技人員創業仍面臨諸多瓶頸制約。
“以前,教授的職務發明是不敢隨便亂動的。即便是教授們的職務發明有效轉化后,個人也只能得到很小一部分的收益。而且教授一旦擔任行政職務,就會放棄和企業的合作,因為一般學校都規定,擔任處級以上行政職務的人員不能‘做生意’。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創業,其職務發明專利從學校轉移到企業,高校只收取企業2%的股權作為補償。”南京金陵科技學院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戴鼎震在仔細看過“新九條”后,打算帶領團隊以科技成果入股一家農業企業。
當然,也有人提出疑慮:高校老師離崗創業必然影響正常教學,如何“補缺”和規范大學教學秩序?大學生休學創業是否會成為“不務正業”的借口?很多科技項目的知識產權并非個人所有,在鼓勵個人創業的同時,怎樣防止個人侵吞集體知識產權?對這些是否要出臺一些操作性更強的具體細則?對此,當地一位大學教授說,突破創新總會帶來其他的影響,但摸著石頭過河,總比摸著石頭不過河要好。
推薦閱讀
柯達停產數碼相機減開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南京推科技新九條破創業瓶頸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212/3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