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未來場外交易市場不僅包括現有的中關村“新三板”,還將涵蓋地方券商及地方政府主導的區域性OTC(柜臺交易)平臺。后者與目前天津股權交易中心、上海股交中心等地的做法不同,強調由證監會統一監管,由券商提供代辦服務。
跟“新三板擴容”不同,新思路實質上是向地方政府妥協。目前各地建有一些地方性的股份報價轉讓平臺,主要是各地方政府的支持。它們的名稱各不相同,有股權交易所、股份轉讓中心、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等等。新三板曾經設想從中關村擴大到全國范圍。可是,擴容需要有各地政府的支持,不能妨礙到它們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愿景、目標。不少城市都希望擁有自己的OTC市場,比如天津、上海、重慶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搞一個沒有實質性落地的全國性新三板阻力重重。
在中國,若想搞好場外交易市場,離不開各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支持。因為不修訂《公司法》、《證券法》,新三板或其它OTC均無法在制度上獲得重大突破,即:不能突破200人的股東數量限制、很難吸引自然人投資、不能IPO、不能公開增發股票、不能競價交易、不能直通車或以綠色通道轉板上市、發起人自股份公司成立一年之內不能轉讓股份等。這導致新三板對企業、投資者的吸引力相當有限。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很難進行炒作性交易,很難吸引普通散戶進場哄抬股價,很難吸引到Pre-IPO資金投資。如果沒有中關村管委會提供的百萬元級的掛牌財政補貼,新三板很難在6年時間里發展到100家掛牌公司的規模。目前新三板的股份轉讓不活躍,多數公司股份成交少。
券商與地方政府合作搭建區域性OTC平臺,有望獲得政府補貼以吸引企業掛牌交易。目前各地補貼標準通常在每家企業30萬到120萬元之間,大致可以覆蓋企業股份改制中發生的會計、律師、財務顧問、登記托管等相關費用。如果沒有補貼,由于掛牌OTC平臺不能立即發行股票融資,企業會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企業掛牌前需要進行整改以規范運作,會增加一些稅務、評估、權屬登記、社保等方面的支出。由資本雄厚的券商充當做市商,也有助于提高OTC市場流動性。
新思路中的區域性OTC平臺仍然未能獲得制度層面的突破,仍然只是依賴于地方、體現地方政績的“跛腳鴨”。它不易獲得持續活躍的股份報價交易,不易實現定向增資,不易讓原股東賣股退出,很難快速對接上創業板或主板。新思路雖然可能引入券商做市商制度,但仍不能有徹底改觀,只相當于不能轉板的臺灣興柜市場。后者可以快捷轉板臺交所或上柜公司市場。臺灣上柜公司市場也可以公開發行股票融資。其中的關鍵在于,大陸沒有實行股票IPO注冊制。
展望未來,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企業掛牌各地OTC市場可能會比較踴躍,掛牌數量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但只是表面風光,不會有多少實質性好處。質地較好的中小微企業,不需要掛牌OTC市場,也能獲得銀行、PE、VC的青睞,照樣可以定向增資、轉讓股份、IPO上市。質地一般的企業,掛牌后乏人問津,有如雞肋。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場外市場騰挪空間很有限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215/3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