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編輯推薦:1985 年,施瓦茨曼和他的伙伴、黑石集團的共同創始人彼得森加入這個收購游戲中。到2007 年,由施瓦茨曼實際掌控的黑石集團風頭超過了其他頂級對手公司。經過22 年的發展,施瓦茨曼和彼得森創造了華爾街令人嘆為觀止的新贏利模式,這時的黑石集團已足以與全球任何一家超級投行相匹敵。
在2006~2007兩年間,黑石集團和他的同行們收購的公司規模不斷創出新高,引起了市場的擔憂和批評。股權投資行業中部分公司的做法的確不妥。一些金融家們耀武揚威地以企業掠奪者的身份進行惡意收購,繼而顛覆企業的管理層。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大多數時候選擇吞并陷入困境的公司,一旦得手便像侵略者那樣毫不留情地解散員工、肢解公司。因此,他們被看做是“資產強拆隊”,以狩獵公司為食,把優質資產出售后扔下負債累累的殘骸,懷揣橫財揚長而去。
事實上,私募股權公司常常因解雇工人、出售資產、破壞公司現行制度而遭到起訴。
人們恐懼這種公司,因為私募股權公司體現了資本家最本質的特點:癡迷于把公司變得更值錢,而不管公司是增長還是衰退,結了一筆生意然后再開始一筆,不斷地兼并,然后尋找下一個目標。他們是以賺錢為唯一目的持股人,沒有任何人情味,無情索取利潤之后就會毫不留情地將公司拋棄。
施瓦茨曼及其同行創造了資本家的新形象,他們介于大銀行和兼并公司之間,他們的生意遍布全世界。與企業不同的是,他們的投資組合一年一個樣,每筆生意都是單獨運營,或贏或虧,互不影響。這些精英們影響力巨大,通過收購舉措以及做出的收購評價極大地影響著市場。
盡管“剝離- 拋棄”的形象依舊,但私募股權公司就是通過收購那些衰敗的、陷入困境的公司,然后幫助其恢復生機并做大做強,再將其出售從中獲利。在這一方面,黑石集團有許多成功的投資案例。它幫助默林娛樂集團從一個小小的英國娛樂公司發展成為一家國際性的大企業;樂高玩具和杜莎夫人蠟像館也是兩個成功的典范;在它的幫助下,德國一家單一的玻璃瓶制造商格雷斯海姆集團發展成業務復雜、贏利水平更強的藥品包裝商。
膽識,還有那種對虧錢發自骨子里的厭惡塑造了這家公司。
原文詳情:《資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團成長史》
推薦閱讀
騰訊科技訊(清雨)北京時間3月31日消息,百度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中披露了奇藝的運營狀況。文件顯示,百度目前持有奇藝53.05%的股權,計入百度的累計虧損額達1.1985億元人民幣。 2011年8月和12>>>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資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團成長史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401/4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