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要得到投資,有一個好創意固然重要,但投資人在做盡職調查時更重視產品、人和利潤。
一度,電視真人秀節目向人們傳遞了一種錯誤的理念。像美國廣播公司(ABC)《創智贏家》(Shark Tank)之類的投資類真人秀節目,讓眾多想要創業的人認為,只要有一個很牛的創意,風險投資人就會買賬,創意第一,產品第二。然而,在電視節目之外的現實世界中,創業公司很少是這么玩的。
將自己的設想轉變為切實可行的產品過程中,大多數創業者會歷經自力更生、貸款、動用儲備金、形成產品雛形、尋求各方支援等種種不懈地努力。正是這些不懈地努力將創業者引至投資人身邊。換句話說,在讓投資人相信他們說的話之前,創業者需要先做出某種東西,并將它展示出來。投資人通常會從“3P”入手,對創業者進行盡職調查。
1 產品(Product)
我曾經說過,投資人是投資于產品,而不是想法。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擁有一個產品,簡單的方法是“被卡車撞”實驗:倘若明天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讓你撒手人寰,你的公司是否有什么東西——任何東西——可以拿得出手賣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公司肯定擁有某種產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從現在開始努力做產品吧!
2 人(People)
產品離不開人的推動。只要細想想那些科研能力很強的大學就知道了:他們的知識產權催生了極好的產品,然而這些好的發明中的大多數往往被束之高閣,因為這些機構缺乏樂于并善于將這些產品推向市場的專業人才。有好產品卻沒有健全的管理團隊,與只有一個好想法沒有什么區別。
3 利潤(Profit)
利潤,或者更重要的是,你的產品的潛在利潤空間,這是吸引投資人的重要籌碼。相比其他指標,投資人會更看重利潤潛力。如果一個項目擁有強大的盈利潛力,將令他們另眼相看。而這一點,也可以彌補產品開發的不足或創業團隊不出名的不足。
哪個“P”更重要呢?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聰明的投資人總會根據項目情況,在“3P”要素中尋求平衡。有時投資者會喜歡那些能夠引起轟動效應的產品,哪怕其創業團隊依然很青澀;有的投資人會更喜歡連續創業者,他們懂得如何建立和賣掉公司,他們或許可以得到試運營的資金支持;而有時候,某個罕見的概念(如Google)有驚人的利潤潛力,投資者也會很愿意投資,并且對創業團隊和產品開發有足夠的耐心。
靈活運用上述信息的關鍵,是了解自己在哪些層面能夠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很多初次創業者會照搬《創智贏家》節目的經驗去為自己爭取投資,卻不知道,與其花時間去懇求投資人,不如花時間認真鍛造自己的產品。
真正的電影明星總是從試鏡開始,慢慢得到小角色。創業者也是一樣,與其盼望在真人秀節目中一舉成名,不如專注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為自己贏得地位。需要風投支持的創業者,切忌只顧創意,而將“3P”原則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推薦閱讀
網易科技訊 6月20日消息,據彭博社報道,美國企業系統管理軟件制造商Quest Software Inc(美股代碼:QSFT)周二接受了每股25.75美元的收購報價,同意被私募股權基金Insight Venture Partners和Vector Capital收購。 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投資前的“3P”原則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620/6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