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Facebook股價周三小幅下滑,結束了此前的四個交易連漲走勢。但這次小幅下滑并不能削弱Facebook股價過去兩周漲幅20%的上漲勢頭。
Facebook股價周三下跌31美分至31.60美元,跌幅為1%。但自從6月5日收盤價大跌至今,Facebook股價已經實現了相當幅度的反彈,收復了自從上市以來丟掉的大部分失地。此輪上漲走勢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刺激。
交易商和其他市場參與者推測,Facebook此輪上漲的部分原因歸功于投資者結束了最初對Facebook股票的厭惡情緒。
“拋售壓力似乎已經消退,”做市商Knight Capital Group執行總監肖恩·凱利( Sean Kelly)稱。他表示,傳統的買入并持有的投資者,即只做多的投資者,對Facebook股票的熱情逐漸升高。“我們此前曾發現一些做多投資者不斷在30美元出頭的低位買進,然后以相當激進的策略賣出。而最近一段時間,類似交易已不見蹤影。”
媒體上有關Facebook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批評報道大潮已經退去,減緩了投資者對Facebook股票的擔憂,凱利稱。
隨著負面新聞的減少,Facebook開始繼續推進業務前進。該公司本周表示,已經同意收購面部識別創業公司Face.com。Facebook還宣布,將采取措施加強非廣告業務。該公司將允許用戶使用本地貨幣在游戲或應用中向開發者進行支付,替代了此前釘住美元的支付系統。Facebook還計劃允許應用開發者以訂閱的模式向用戶收費。Facebook從第三方開發者那里收取30%的分成。
“我們將看到更多有關Facebook加強盈利能力的新聞,”Success Trade Securities公司總裁法艾德·艾哈邁德(Fuad Ahmed)說,“盈利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的客戶開始連續多天持有這支股票。他們開始信任Facebook。”
另外,Facebook股價早期的大跌也為反彈創造了機會。
“這輪上漲勢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自然反彈。很少有股票會在幾周之內從45美元的高位下跌到25美元的低位,”TD Ameritrade首席衍生品戰略專家喬·基納漢(Joe Kinahan)說。Facebook股票曾在第一天的交易中沖高至45美元,但很快就跌了下來。
技術分析同樣能夠解釋Facebook股價為何上漲。該股的拋售壓力已經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買入壓力。Facebook股票在過去的十盤交易中的八盤均達到了更高的高位。
根據道氏理論,這意味著這支股票進入了“積累階段”,即長期上漲趨勢的第一個階段,原因是部分投資者認定,所有該股的看跌因素都已經體現在股價當中。
一些股票分析師預測,近期Facebook股價還會上漲。Susquehanna分析師周二重申“看漲”評級,預計Facebook股價將上漲至48美元。
Evercore Partners分析師肯·希娜(Ken Sena)周三在一份寫給客戶的備忘錄中稱,Facebook已經開始從移動網站獲得營收,而且還在采取其他措施加強廣告業務。Evercore給Facebook股票的評級為“持股觀望”(equal weight),稱隨著員工持股禁售期的結束,未來6個月內或將出現更好的買入機會。
“盡管Facebook股價短期內波幅較大,但該股值得長期持有,”希娜在這份備忘錄中稱。
隨著下周“靜默期”的結束,更多華爾街分析師將開始對該股做出投資建議。“靜默期”是指上市初期的40天里,IPO承銷商的分析師禁止發表有關該股的投資建議。
盡管近期Facebook股價上漲,但期權市場對該股仍然持懷疑態度。期權數據公司Trade Alert的數據顯示,一周之前,Facebook期權的看漲賭注與看跌賭注的比例為1.05比1。而從那以后,形勢有所扭轉。看跌期權與看漲期權的比例達到了1.33比1。同一時期,市場上交易最活躍的一份期權押注Facebook今年年底股價將低于20美元。
伴隨著Facebook近期的上漲,此前因Facebook上市表現不佳而大幅下挫的其他社交媒體公司股價也出現了反彈。社交游戲廠商Zynga本周上漲5.9%,該股上月下跌幅度超過15%。網絡團購公司Groupon股價本周上漲6.1%,該股上月同樣大跌。
與許多其他科技公司相同的是,Facebook如今的交易價格相較于其利潤和營收擁有相當幅度的溢價,表明投資者對該公司未來財務表現擁有相當高的期待。
截至周三早間,Facebook股價比該公司預計全年每股盈利高出60倍。
一名Facebook公司的代表拒絕對該公司股價近期的上漲發表評論。
推薦閱讀
騰訊控股昨日宣布將收購美國Epic G am es公司少數股權,該公司是國際領先的跨平臺游戲運營商,交易將視乎慣例完成條件而預計于一個月內完成。作為本土最大的互聯網企業,騰訊從2008年起對美國市場進行摸索,最終選擇>>>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621/7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