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投資、虧損、繼續融資、繼續投資、繼續虧損。“燒錢機器”京東方已不止一次踏入這樣一個怪圈。普通投資者的質疑不斷,地方政府和機構投資者卻也沒有停下為京東方“輸血”的腳步。
京東方也成為A股的一只現象級別的股票。這個主營怪圈的外圍,是一批極其復雜和龐大的嗜利資本,最近他們掀起了巨浪。
今年5月的最后一天,大宗交易平臺上赫然出現京東方的名字,6億股合計金額10.56億元的成交量也一舉成為A股歷史上最大一筆大宗交易。
同年6月20日,京東方再次登陸大宗交易平臺,4筆交易總共成交2.4億股,成交金額4.6億元。
相伴而來的,不是股價暴跌,而是放量上漲。
這兩筆交易的拋盤方和接盤方分別是何方神圣?京東方到底是在下一個很大的套,還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追蹤15.16億巨額大宗交易
6月1日,京東方發布公告稱,公司接到北京博大科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發來的《通知函》,博大科技5月31日通過深交所大宗交易平臺購入公司6億股。
然而,這6億股拋售者的身份之謎仍未揭曉。在京東方的諸股東中,至今沒有一家公司發布過減持公告。
通過證監會對于持股5%以上的“大非”減持要求及時信息披露的規定可以推測出,包括北京亦莊等6家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東應不是6億股的拋盤方。故目標被鎖定在正好持有6億股的北京嘉匯德信投資中心身上。
工商資料顯示,嘉匯德信于2011年注冊成立,法人代表馮建慶,公司很有可能是為增發特別設立的,故嘉匯德信在網上的資料很有限,無聯系方式可查。唯一能了解的是,馮建慶在天津、貴州、重慶等地還有幾家投資公司,但也均無聯系方式。
轉機發生在一家創業板公司光韻達的招股書上。
這份招股書中透露,其股東北京德信投資管理公司由兩位自然人出資成立。一位就是馮建慶,另一位則是馮建慶的弟弟馮亞。馮亞是北京德信的董事長。
記者幾經周折,終于聯系到馮亞,他對嘉匯德信是此次6億股大宗交易的拋盤方也并不避諱:“的確是我們售出了那6億股。”按照當時3.03元的定增價和1.76元拋售價估算,嘉匯德信的虧損超過4億元。
但對于為何選擇在這時拋售,馮亞卻不愿多談:“現在來看,當初我們選擇介入的時機并不好。我和他們的管理層、董事會都打過交道。里面一些人不容易,以前搞技術,30歲左右就完全投入到面板事業中了。”馮亞還補充道,“京東方的目標是5年做到世界頂尖,或許確實可能,但對于我們私募來說,很難等那么久。”
嘉匯德信6億股一經易手,由于博大科技投資隸屬于北京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整個北京市國資委旗下機構共持有京東方持股比例已超過3成。
就在完成嘉匯德信的調查之后,一位從事大宗交易投資的人士向記者透露,“京東方上的大宗交易還沒完。有交易意向的還會涉及好幾億股甚至更多,參加上次30億股定增的幾個股東好像都要出局。”
沒想到這番話很快得到了應驗。第二次大宗的拋盤者因用的是機構席位,故被認為極可能是西南證券所為。
而在之前的周一,剛有15億09年定增股份解禁。資料顯示,解禁股東有兩家,合肥藍科和合肥鑫城國經,現分別為公司的第5、第6大股東。而這被解讀為機構競相斷臂拋售的主要壓力。
多家機構“入套”,燒投資者的錢溫暖了誰?
嘉匯德信割肉離場,但他卻并不孤單。
在京東方09年、10年兩次合計增發210億的“設局”下,被套牢者不在少數,僅10年的增發就有中外運空運、合肥融科、北京工業發展、西南證券、北京經濟技術投資開發等機構。按照11年12月26日解禁日開盤價2.06元(定增后復權)計算,上述機構的浮虧分別達到0.97、6.4、3.2、1.94和6.79億元。
有投資者戲謔:“國電電力燒投資者的錢溫暖大連人民情有可原,京東方燒投資者的錢又是溫暖了誰?”
統計京東方2001-2011年的年報發現,公司在市場上總共融資了近280億,11個會計年度中7年凈利潤為正,合計盈利20.4億,4個為負的年度累計虧損61.2億。而如果從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考察,則11年里有6年虧損,合計虧損114億。
凈利潤與扣非凈利潤之間的巨大差距大部分來自政府補貼。
參與京東方定增被套牢的機構中不乏地方政府直屬企業的身影,這些企業不惜冒資金被套的風險向京東方伸出援手,難道僅僅是因為京東方所處的是一項國家主張扶植的戰略行業嗎?
一家券商TMT分析師道出了其他原委,“地方政府愿意投錢,可能在于京東方在當地投資了生產線,像合肥、內蒙等。當地政府會考慮到生產線的建設帶來的稅收等因素。”
譬如,在北京亦莊開發區建的京東方8.5代線總投資是280億,但卻吸引了如康寧、冠捷、住友化工等21家配套企業一同入駐了開發區,整體的投資額達到了650億,生產線再加上配套企業每年上繳的稅收相當豐厚。
若從這個角度理解,京東方幾次吸引一眾機構投資者的大規模增發更像是在“下一個套”。京東方主要的股份都在北京市政府下屬機構手里,他們策劃增發,同時也參與增發,但他們能通過政府的稅收“間接”地補償入股的風險。然而,其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是否成功,則完全得看京東方的盈利能力能否改善而帶動股價上漲。
日臺韓多次設局,主營業務何時“解套”?
京東方燒投資者的錢溫暖了誰?部分地方政府可能是其中之一。
市場上還有說法稱,“京東方在液晶面板產業的虧損生產,導致了進口面板價格的下調。”以2010年國內進口面板金額470億美元估算,忽略關稅因素,國外面板價若上調5%,消費者和生產廠商將承擔約15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倒是遠大于京東方任何一年的虧損額。
但就國內面板的競爭格局看,至少現在這種說辭已站不住腳,行業并不是由京東方一家來捍衛的。
奧維咨詢平板中心副總經理李秋緯表示,“國內面板競爭也日趨激烈。京東方國內的對手,電視方面是華星光電,小尺寸屏方面是上海天馬和龍騰等。”其中華星的8.5代線會在年底滿產,龍騰在昆山也有一座5代生產線。
對于京東方多年巨虧的原因,李秋緯認為:“主要是受液晶面板價格下降的影響。”但據記者了解,京東方虧損的背后除受到行業景氣度的影響外,日韓臺廠商的設局暗算也“功不可沒”。
推薦閱讀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道,鴻海母公司與旗下富士康、鴻準及鴻準子公司聯手投資夏普(Sharp),因其股價下滑造成賬面上的損失,23日4家公司的賬面損失已達64.03億元(合人民幣13.7億元),不過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日前表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京東方連年虧損連年定增 機構入套忙割肉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625/70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