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版業開始向民資“拋繡球”。
6月28日,新聞出版總署在官方網站發布《關于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出版經營活動的實施細則》(下稱“細則”),支持民間資本投資參股報刊出版單位的發行、廣告等業務,鼓勵民資參與“走出去”出版經營,從事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出版產品的出口業務,到境外建社建站、辦報辦刊、開廠開店等出版發行業務。支持民資文化企業,以選題策劃、內容提供、項目合作、作為國有出版企業一個部門等方式,參與科技、財經、教輔等專業圖書出版經營活動。
“出版行業近幾年才逐漸對民營資本試探性地放開,這一次更多的是將渠道向民資放開。”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公司副總經理王蕾昨天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因此,在不少民營文化企業眼中,細則的“明確支持民間資本在黨報黨刊出版單位實行采編與經營‘兩分開’后,在報刊出版單位國有資本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投資參股報刊出版單位的發行、廣告等業務”這規定尤其具有突破性。
北京博采雅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運營總監馬光磊認為,黨報有其固有的影響力,此次發行和廣告的開放,將引來很多民營企業趨之若鶩。
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11年底,我國新聞出版行業上市公司達到49家,實現融資2000多億元人民幣。但民營出版企業日子卻并不好過。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公布的《2010中國民營書業發展年度報告》顯示,隨著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的就讀人數逐年減少,不少民營書業企業賴以生存的教輔市場已基本飽和。大眾出版物的競爭更是白熱化,新產品難以立足。
馬光磊所在的公司注冊資金500萬,年出版圖書品種80種以上。公司推出的《當年華未曾老去》曾在西單圖書大廈兩個月銷量前十,《第四種權力:一個記者的暗訪生涯》一在當當上市銷量就進入前十。
即便如此,他還是用“非常艱難”來形容民資在行業的處境。他說,前幾年出版行業改制后,大型傳媒集團開始收購做得好的民營圖書公司,表面看來民營公司有了靠山,得到了投資,但實際工作中,選題、經營方式受到了牽制。
“更讓人糾結的在于民營出版企業沒有書號,沒有出版權�!瘪R光磊說,出版一本書,民營公司需要支付給出版社10000元到15000元不等的費用購買書號,而這項“書號管理費”讓企業多出了20%的成本。
“民營企業獲取的發行渠道也相對有限,同類圖書在新華書店發行,要多出了10%的渠道費用�!瘪R光磊還說。
推薦閱讀
投資秀 美麗說:投資即是投人 你有用過“美麗說”嗎,覺得怎么樣? 一提到去年11月紀源領投的美麗說,符績勛的第一句話便是“用戶調查”。在得到肯定答案后,他呵呵笑了,“以前,女孩們可能要買本雜志才能了解時尚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出版業向民資拋繡球 民營書商“瓶頸”待解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702/7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