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引導民間資本通過多種方式進入電信業八大重點領域。作為進入一方的民間資本將會如何看待和衡量自身進入電信領域可行性呢?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于民資進入電信領域,除了政策等的支持外,能否讓民資獲得利益更為關鍵,這也是其進入電信業的根本動力。那么民資期望獲得的利益有哪些呢?無非是利或者名,說得通俗點就是錢和某些控制權。
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民間投資在傳統壟斷行業所占比重總體不足20%,在鐵路、石油等行政壟斷行業尤其明顯。雖然中國電信業這些年在推進開放方面做了許多努力,但自然壟斷的屬性即便是在目前政策允許和支持的情況下依然嚴重。
眾所周知,中國基礎電信運營企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均為中央企業,2011年,中國電信業務收入9880億元人民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31億元。如此的規模,民資一旦想進入,投資門檻就是上百億或者幾十億,這絕非一般的民資可以承受的。即便是有可以承受的民資進來,何時收回投資?相信進入的民資自己心里都會有一本帳。據稱,目前現階段民間投資者只能獲得資本性投資收益而不能得到運營性收益,客觀導致民間資本進入的最大利益被運營商占有,因此,盡管參與建設的門檻不高,但試圖獲利的門檻卻仍較高。
此外,有業內稱,民間資本可以以參股的方式進入電信領域,這樣可以降低大規模投資的風險,但過往的事例證明,民間資本以這種方式可能參與資本的分紅,但卻很難獲得充分的股權,而沒有充分的股權要想參與業務的運營和管理幾乎沒有可能。
據筆者了解,之前確有一些民營企業在轉型中嘗試進入電信業。在經過幾輪嘗試后,它們普遍把進入電信業作為資本運作的一種手段,并非真正想從事電信服務。它們中的大多數聯合港臺資本,做概念、炒內容,進入的目的就是為了退出。究其原因,則是擔心進入后沒有話語權,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目前民間資本對以參股方式進入電信領域將落得徒有虛名結局的擔憂。
最后,除了資金門檻高和參股帶來的風險之外,由于多數的民間資本缺乏甚至沒有電信業的背景,技術上也是一個較高的門檻。這也間接加大了民間資本的投資風險。
推薦閱讀
投中集團統計顯示,2012年上半年,國內共有93家VC/PE機構參與63家企業IPO,其中金石投資以7起退出案例數量居各機構之首,廣發信德、中科招商、達晨創投三家機構以4起案例并列第二位,九鼎投資、華睿和紅杉中國以3起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利益之驅:民間資本憑何進入電信領域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712/75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