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晚間,作為中國人民郵電大學教授以及工信部科技委委員和電信專家委員會委員的呂廷杰,在出差途中接到了若干咨詢電話,話題只有一個,民營資本應該如何進入電信行業?
事情的源頭是當天工信部公布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指出,將引導民間資本通過多種方式進入電信業,這意味著多年以來封閉的電信行業終于逐步向民間資本打開了大門。
呂廷杰參與了《實施意見》的專家評審,“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利好,是民營企業的重要機會。”他說。
“這次開放的力度還是挺大的,有多項業務都是首次開放。”參與政策制訂的工信部研究院政策經濟所主任李海英對記者表示。其中包括鼓勵民間資本開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鼓勵民間資本開展接入網業務試點,促進寬帶發展。
根據工信部2003年發布的《電信業務分類目錄》,“移動通信業務”屬于最基礎的第一類基礎電信業務,“接入網和用戶駐地網業務”屬于第二類基礎電信業務。而基礎電信業務一直被定義為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因此一直被嚴格管控。
“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可以說是‘虛擬運營’的一種。”李海英表示。所謂“虛擬運營”是指本身沒有網絡資源,通過租借基礎運營商的電信服務(比如通話時長),通過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向外出售。目前,虛擬運營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成功案例舉不勝舉,中國電信行業對此討論多年,但政策層面從未松動過。
而接入網業務領域之前工信部從未下發過牌照;至于“用戶駐地網業務”雖有多家民營企業介入其中,比如被鵬博士收購的長城寬帶以及歌華有線等,但據記者了解,工信部下發的都是“試點牌照”。
據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介紹,據其了解,運營商確實對該政策的出臺有一些“不同意見”,因為對基礎業務的開放意味著將引入新的競爭。但他認為,隨著網絡和業務分離、網絡和客戶分離,這會倒逼運營商進行業務模式的改變,即不再通過網絡收費,而是與其他企業進行應用等內容的分成。
“從這個角度來說,看似運營商的蛋糕被分走了一塊,但實際上整個蛋糕做大了,運營商以往面臨的發展瓶頸都有可能突破。”曾劍秋說。
不過,Frost & Sullivan中國區總裁王煜全認為,工信部對電信行業更多是監管職能,而很多政策的推出,需要其他多個部門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從《實施意見》到具體執行,還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對細則的進一步明確。
比如,《實施意見》第七條指出,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在境內上市,通過降低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權比例或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民間資本。但實際上,在民營資本之前,西班牙電信和沃達豐已經分別參股了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沃達豐獲得中國移動僅3.2%股權的成本就達到32.5億美元。
“運營商的股權既然對外資開放,肯定也不會排斥民間資本,只是運營商的盤子太大,僅獲得少量股權意義不大,即使只有少量股權,也是對民間資本的巨大考驗。”王煜全說。
推薦閱讀
近日,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主辦,港大世紀國際教育集團協辦的“北京大學文化產業高端培訓十周年慶典暨2012中國文化產業前沿論壇”在北大隆重舉行,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參加。 本次論壇以“文化>>>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信業向民資開放倒逼運營商模式轉型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713/7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