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幫扶中小微企業脫困,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繼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廣東省、湖南省等出臺政策扶持中小微企業之后,寧波市日前公布了“26條新政”,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地方舉措;無論是廣東的56條,還是寧波的26條,相關政策幫扶中小微企業大都從兩方面著力:一是落實清費減稅政策,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扶持企業發展;二是增加專項經費,促進企業技改和轉型升級,打開市場新局面。在國際貿易壁壘加劇,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政府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我國中小微企業大多屬加工型企業。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增高、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資金鏈日趨緊張……中小微企業的利潤空間逐漸被壓縮。資金有限、融資困難、管理水平低,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中小微企業無力通過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等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面對市場急劇變化,中小微企業自然缺少應對之策。寧波市經信委主任林克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寧波的產業結構特性,及其前幾年發展現代工業的力度和方式的弱化,工業投資長期低迷不振,才是寧波中小微企業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真可謂一語中的。
促進轉型升級,開拓新興市場是幫扶中小微企業脫困的關鍵。如寧波市政府安排1.3億元重點技改專項資金,用于培育高成長企業、鼓勵工業設計和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但是,要讓專項資金發揮效力,僅靠加大投入還不夠,還需要建立中小微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機制,把技術需求和研發力量有效銜接。這種銜接不僅能彌補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力量薄弱、組織管理水平較低的不足,而且能促使高校、科研院所能夠根據企業當前面臨的市場狀況和技術需求,有針對性地研發技術,以技術改造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中小微企業是現代工業生產鏈條中的重要一環。轉型升級不僅能夠幫助中小微企業擺脫利薄如紙的困境,逐步實現資金的有效積累,而且正面效應沿產業鏈傳導,將深刻影響上下游企業的市場信心。曾經面臨困境的青島云路電器,正是融合了科研院所和企業等社會資源,實現了我國第四代非晶產業化技術新突破,從而帶動我國非晶產業整體發展。
在“寧波26條新政幫扶中小微企業”網上調查中,近60%的網友認為“新政”對企業幫助很大,超過43%的網友表示會購買寧波板塊的股票。相信在全社會的支持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微企業在轉型中尋找出路,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推薦閱讀
中關村、新竹園區等創新集聚區域通過“空中飛人”,同硅谷的技術移民人脈網絡建立了密切聯系,將硅谷的大量留學生、技術移民、創業者企業家、創新制度等帶到了本地區。截至2009年5月,中關村29個留學生創業園共落戶1>>>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731/7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