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關村、新竹園區等創新集聚區域通過“空中飛人”,同硅谷的技術移民人脈網絡建立了密切聯系,將硅谷的大量留學生、技術移民、創業者企業家、創新制度等帶到了本地區。截至2009年5月,中關村29個留學生創業園共落戶1421家留學生創業企業。創業企業中約半數的創業者來自美國。
編者按 推進改革開放,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企業競爭力,人才是根本。激發人才活力是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能夠看到,我國各個領域都在不斷探索新的人才培養、發展、使用、評價機制,以機制激發人才活力,以人才活力推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帶動事業發展。從本期開始,“軟科學”版將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為讀者深入解析他們的創新人才工作機制。相信這些鮮活的實踐能夠給予我們新的啟示。
1979年,當中科院物理學家陳春先動身訪問美國之時,他沒有預料到這次旅程將帶給他怎樣的沖擊。“128公路”兩側的幾百家高技術工廠,硅谷從技術到產品的快速轉化,讓他產生了強烈的創業的沖動。
1980年12月23日,陳春先帶領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部分科研人員創辦了中關村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成為中關村學習實踐硅谷的第一人。
現在,中關村年均新增企業3000多家,死亡2000多家,凈增企業約1000家。截至2011年7月,中關村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89家。同時,中關村企業在國外設立的研發機構數量達64個。創新創業已經成為中關村的內在基因。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最新排出了全球七大知識創新尖峰地區和全球十大新經濟創新尖峰地區,中關村位列其中。
在北京中關村管委會原委員趙慕蘭和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所所長王德祿看來,中關村已經不是在模仿硅谷,而是和硅谷共同發展。中國海外軍團在硅谷建立的龐大人脈網絡,則成為中國與世界創新尖峰鏈接的核心所在。
從創業者到投資人,這個身份轉換非常關鍵
1996年,身處硅谷的留學生朱敏創建了“Silver”公司,這就是后來的網訊。在當時,網絡會議是一項新業務。微軟推出“網上會面”軟件試圖以“免費”來占領市場。網訊則將自己定位為服務商,對軟件收取費用,卻在費用中包含了后期的運營工作。由于使用微軟產品后期需要大量投入,成本遠高于網訊。波音、匯豐等微軟原來的客戶紛紛倒戈,投向網訊。
與微軟此役,網訊一戰成名。
2002年,微軟不得不停止了“網上會面”業務。而此時,網訊已經占領了市場份額的64%。2007年,朱敏將網訊以32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思科,開創了中國大陸留學生硅谷創業企業的“天價”。
這時,手握重金的朱敏加盟思頤投資,由創業者轉變為投資人。當注意到中國強勁的發展勢頭,2006年他立即回國,在中關村創辦了賽伯樂投資公司。
“朱敏從創業者到投資人的身份轉換非常關鍵。”王德祿告訴記者,成功的創業者轉化成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商支持新的創業者,將出現新的成功創業者,新的投資人,如此循環。這種循環帶來的人才、資金和技術的循環,從本質上講就是形成了創新經濟的良性循環。
現在,一大批在硅谷有所成就的創業者紛紛回國成為投資人。北極星的鄧鋒、漢能投資集團創始人陳宏、北極光的陳大同、光速的宓群、橡子園的朱偉人……
王德祿提醒記者注意,還有一種循環。他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關村掀起了‘海歸’創業浪潮。這些從硅谷回來的創業者引進國際知名天使投資、風險投資,進行跨區域創業。他們把國內創業和國際資本聯系起來,同樣形成了一種循環。”
“在中關村創業的這些‘海歸’,要么是某個技術領域的頂級專家,要么是在世界著名公司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要么是已經在國外成功創業的企業家。這種資源、人脈背景讓他們能夠從高端切入國內市場,與硅谷保持高端合作。”在趙慕蘭眼中,無論是朱敏、鄧鋒一樣的華人風險投資人,還是像鄧中翰、李彥宏一樣的跨區域創業者,他們給中關村帶來的不僅僅是投資,還有技術研發、產業信息、創業理念、商業模式、產權制度等等,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她認為,中關村的海外留學歸國創業者已經和國際社會形成了多個層面的互動群體,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循環機制。
保障國內創業者獲得股權收益,這個“裉節”一定得打通
“現在中關村的海外一流創業軍團很多,牛津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斯坦福的、伯克利的,等等。如果把中關村知名創業團隊列個表,比較一下,就能看出來,現在以海外軍團為主,這和上世紀80年代以清華、北大、中科院創業團隊為主的情況大大不同。”王德祿說。
“海外軍團的好反襯出國內團隊的不好,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趙慕蘭說,硅谷成功的關鍵在于,它把創新帶來的價值同個人有機結合起來。它打破了“誰投資誰所有”的產權制度。企業的創業者以自身所擁有的智力資本與風險投資商共享產權。當創業者成功后,他能夠通過企業并購或上市獲得收益。而這種財富的積累能夠讓創業者將其作為投資資金,開始以投資為主的新創業。“我國國內創業循環中有一個坎,這個坎把創業循環給截斷了。”
她解釋說,在中關村創新資源最為豐富的國有體制大學和科研院所及其創建的企業中,我國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沒有將這類創新型企業同一般國有企業區別開來,并始終實施同樣的“誰投資誰所有”的產權原則。這就導致中關村第一代創業者,他們承擔了巨大的風險,卻沒有享受到應得的創業收益。除聯想之外的中關村第一代創業者至今仍只能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他們沒有資金做天使投資,也就很難把他們的智慧、經驗和創業收益轉化為新企業的啟動力。
趙慕蘭和王德祿呼吁,政府要對第一代創業者進行股權補償,要對現在的創業者進行股權激勵。他們指出,在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經濟規律下,創業者所處的行業通常是正在孕育期的新興產業,這樣的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商機,同時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成功的創業者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能夠有超前的產業敏感性。他們做天使投資人,成功的幾率比較高。同時,他們作為“創業導師”和產業組織者,也能更好地引導、幫助創業者創業。
推薦閱讀
五月,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紅遍大江南北,人們沉浸在中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的同時,食品安全問題開始前所未有地刺痛著所有中國人的神經。從三聚氰胺、地溝油,到披著藥袋的紅富士……對食品的擔憂造就了一批新興的產>>>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致力依托創業人脈網絡,讓中國與世界鏈接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731/7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