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刊載了一則“85后打造年輕創業新法則”的新聞。據調查報告顯示,在四川成都的高新區已創業的146名大學生中,不滿25歲的高達71%,85后已經成為大學生創業園的主要群體,他們正打造著年輕創業的新法則:受訪者中38%的創業出發點是挑戰自我,37%是獲取財富,只有14%是為了解決就業。
這是一個小范圍內的青年創業調查樣本,卻折射出豐富的代表性信息:一方面,青年創業者越來越多,且年齡日漸趨小;另一方面,之于創業目的,這一代的青年創業者也走出了傳統的謀生和謀財的目的,而更傾向于自我價值的實現,按照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他們追求的是尊重、社會承認的更高層次的價值,超越了為稻粱謀的層次。
對于這樣的青年創業特征,當然值得欣喜的,不過更需要大家關注到另一個事實,就是青年創業失敗率之高。同樣是一份權威的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大學生每年選擇創業的比例為5%,其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這5%中的4%,廣東成功率只有1%……這邊廂是青年創業熱情之高漲,那邊廂是青年創業難以成功的低比率,類似對比確實太沉重,也一定出現了某些失衡。
大體說來,青年創業的失敗原因分為主客觀兩個方面。就主觀而言,多在經驗不足、人脈不廣,抗挫折能力不強;就客觀而言,則有資金籌集的困難,剛創業者往往實力不夠,民間金融借貸成本太高,正規銀行借貸又有著比較嚴格的規定,難以惠及到他們;此外,就是競爭環境的不公平性,初生牛犢式的青年創業者,他們更可能遭遇種種競爭不公,在與各種已成型企業的競爭中,處于下風。
可以預料的趨勢是,伴隨著大學畢業人數的逐年遞加,以及創業門檻的降低,青年者創業者的人數會越來越多。從這樣的角度來說,要呵護青年的創業熱情,更需要的是政府的“送一程”。除卻對創業者基本的創業意識和創業心理培訓外,重點在于要為創業者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與動力。譬如,給予創業者專門的銀行貸款項目支持,或者為其打造便利的融資渠道;譬如,在政策制定與制度設計上,給予青年創業者應有的支持力度。讓創業者更好地輕裝上陣。
青年勉乎哉,這是陳獨秀在90多年前的振臂一呼,意為鼓勵青年當自強。《畢業歌》中也唱道,“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梁”。在這個價值與選擇多元化的市場經濟年代,創業、經商無疑也是成為社會棟梁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理當得到更多呵護。
推薦閱讀
如何幫扶中小微企業脫困,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繼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廣東>>>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青年創業不容易,需要政府“送一程”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731/7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