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PE的迅猛發展,資金與項目之間開始呈現“僧多粥少”的局面。我在上一篇“PE筆記”中曾提過PE應當“上山下鄉”,不要在大城市扎堆而應該去一些偏遠地區尋找投資機會,最近一段時間我去了一趟,結合一些親身經歷提出新的建議:PE在“上山”之外,不妨也去“出出海”。
迫切進入中國的日本企業們
有關PE出海問題,我們考慮很久,去年為此與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金融機構Fund Creation集團建立了合作關系,在上海成立了德石忠源合資公司。今年六月初我又去了日本一次,在日本舉辦了《中國投資環境及日本企業對華投資機會》的演講,期間也拜訪了日本一些企業和金融機構,感覺國內PE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六月初日本那場演講,我當時主要是介紹國內PE市場的發展、中國各級政府對PE行業的支持等較為“務虛”的話題,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演講結束后與會嘉賓很快同我們展開了“務實”接觸——250多位與會者在會后排起了長隊,等待與我們交換名片,部分排在后面的嘉賓為了遞上名片和表達幾句合作愿望,甚至毫無怨言地等待了一個多小時。
會后我們走訪了一些日本的企業,更是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合作意向。
在日本川崎縣我們參觀了一家飛秒激光器研發企業,其產品主要運用于大飛機制造、汽車零部件、精密儀器等領域的切割、打磨及鉆孔,這家公司的董事長相信未來的中國飛機發動機等行業需要他們公司的技術,認為他們進入中國市場將大有所為,所以他們希望我們PE能成為他們的股東,希望通過我們合資公司在中國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由此獲得未來在中國發展的優先權。
在長野縣我們參觀了日本長野無線株式會社,這家公司向我們展示了一款電動車無線充電的新裝置,重點向我們介紹了兩款特種厚紙打印機產品,他們認為中國目前不能生產這兩個產品,希望我們幫助把這兩款產品引進國內,包括技術和生產流水線。長野縣議長接見我們時不斷提到,該縣希望與中國加強合作的企業很多,他很愿意推動這種合作。
在日本期間,我們還參觀了一批汽車零部件企業,他們進入中國的愿望更為迫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荻原汽車株式會社的荻原老先生,他搞了一輩子汽車模具,技術是一流的,而這次會面他直接帶了倆準備接班的兒子找到我們,希望能在中國找到他們家族企業的未來。
中日合作有雙贏空間
回來后我自己總結,我們在日本的演講和訪問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歸根結底是中日企業之間的合作有巨大的雙贏空間。
日本歷史上就是一個國土以及資源并不充裕的國家,卻在科技多個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比國內大部分的科技型企業在技術上領先很多。然而,由于日本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其產業競爭異常激烈,許多擁有優質技術的企業并不能將其科技專利或是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實質的盈利,迫使這些日本企業走向外面,尋求新的機會。
而且,日本企業99%是中小企業,日本勞動人口的一大半在中小企業工作,可以說是中小企業支撐了日本的經濟。日本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也予以重視,日本經濟產業省曾召開名為“托起日本未來”的會議,旨在商討如何制定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包括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去發展的政策。日本政府2012給予日本中小企業的支援目標約為5.69億美元,但這點資金對于眾多嗷嗷待哺的日本中小企業是杯水車薪,企業只能自力更生尋求海外PE資金的幫助。
在中國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企業已經度過盲目擴張,利用勞動力成本低廉而求量不求質的野蠻生長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入到規模化、技術化的成熟發展周期,同時很多中國企業面臨著產業整合、產品升級、市場轉向等問題,其中關鍵推動力就是技術創新能力,而一款技術含有量高的產品從研發到出產品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對國內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來說,其迫切需要引入境外先進的高新技術研發能力,而推動日本具有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與中國制造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較強的中小企業合作可以大大加快這一過程,并實現合作雙贏。
PE“出海”條件基本具備
2012年5月14日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京舉行,簽署了第一個促進和保護三國間投資行為的法律文件,這是中日韓第一個促進和保護三國間投資行為的法律文件和制度安排,協定將為三國投資者提供更為穩定和透明的投資環境,進一步激發三國投資者的投資熱情。隨著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協議簽署,我認為至少在中日韓范圍內,PE“出海”的政策、法律環境已經基本具備。
在企業層面上,也對PE出海產生了需求。在上海陸家嘴金融論壇上光明食品集團董事長王宗南曾表達了與PE一起走出去的希望,他說:“光明集團這幾年陸續在海外進行了一些收購。由于光明集團主要是做食品的,這些收購主要是圍繞著資源、渠道。現在光明開始收購國際上一些知名度比較高的食品品牌,在整個收購過程中,我感覺到PE的作用還是非常明顯的。我們也非常希望,國內的PE或者是海外的PE,作為財務投資者和光明集團一起收購。”他認為:PE在跨境并購中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對于行業的分析、判斷專業的人才比較集中。
其實,境外PE幫助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境內外并購案例已有很多,國內本土PE在這方面剛剛起步,如今年2月份國內上市公司三一重工也是借助中信產YE基金這家PE企業的力量,娶了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這一“富家女”進門。我認為,這種PE和國內一些企業、包括已具有較強制造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的企業一起走出去,幫助他們完成海外的并購業務的“搭船出海”模式,可以成為“PE出海”的重要方式之一。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國內PE的對外直接投資。過去五年里,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增長迅猛。2006年,中國在海外投資是180億美元,去年達到600億美元,年均增長28%。其中屬于股權類股本類投資在400億-450億美元之間,占600億美元的絕大部分。但上述投資基本上與國內本土PE無關,事實上,海外企業對中國PE的需求并不少。在日本與一些具有世界領先技術的中小企業洽談合作方案時,常有企業像前述飛秒激光企業那樣提議我們直接投資他們在日本的企業,然后再來中國發展。據我了解,日本一些具有世界領先技術的中小企業獲得資金支持的渠道并不多,而這些企業提出的資金需求并不大,如果國內PE通過這種直接投資的方式投資這些高新技術企業,不僅可以防止這些技術繞開中國優先轉移到中國的周邊國家,而且對中國產業升級應該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8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訂餐網站OpenTable日前發布了該公司2012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OpenTable第二季度營收為3960萬美元,未達市場預期,但凈利潤超過了市場預期。受此推動,OpenTable股價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闞治東:PE不妨也去“出出海”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804/7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