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35個集中安置點,80%的全垮戶和D級危房戶在此建房聚居
——集中打造災后重建5大示范區,新建東城、南城、北城3條救災生命通道
——將災后重建同生態濱江城鎮群建設和“兩化互動”結合,培育100億工業園區
初春二月,筆者奔走在四川渠縣李渡、文崇、三匯等重災區,看到重新煥發生機的土地上,到處是一片喜悅而忙碌的景象,受災群眾滿臉笑容、充滿自信。
渠縣李渡鄉是“9.18”洪災中受災最嚴重的鄉鎮之一。在災后恢復重建中,渠縣按照“規劃先行、集中安置、建設新村”的災后重建原則,統籌配置城鄉建設用地資源,在該鄉規劃了1個新農村綜合體和4個新村聚居點,今年8月前,200余全垮戶、D級危房戶和400余常年被淹戶將搬進配套齊全的別墅式新居,同時還將帶動當地600畝甜橙園和400畝桃樹產業發展壯大。
新房拔地而起,希望匯聚升騰。該鄉獅牌村村民孫仁友說:“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洪水沖垮的磚房能變‘洋樓’。”該村目前已全面完成了受災群眾集中建房點的第一期綜合體主體建設,道路廣場平整完畢,農民新居已具雛形。
“9.18”洪災后,渠縣響亮地提出打造全省非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示范縣的目標,爭當達州非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示范區的“排頭兵”。該縣災后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新農村和聚居點、推進現代農業相結合,學習借鑒“5.12”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的成功經驗,以災后住房重建、產業重建為重點,配套做好基礎設施重建、生態恢復重建、社會建設公共管理等工作。
圍繞打造“中灘—望溪、渠北—三匯、文崇—靜邊、天星—東安、青龍—清溪”五大災后重建示范片,渠縣著力抓好3個新農村綜合體和32個新村聚居點的規劃和建設。截止2月10日,李渡鄉獅牌村綜合體已完成規劃和土地調整,一期主體工程完工86戶,二期規劃調整土地20畝;文崇鎮譚家壩村和報恩鄉清河村綜合體已完成規劃和評審,正進行入場基礎設施建設。32個新村聚居點已完成土地調整并動工17個,渠南社區新村正抓緊重建60套住房,完工一樓一底主體工程30套。
按照防洪避災要求,渠縣結合中等城市框架修編城鎮規劃,決定新建東城、南城、北城3條救災生命通道和城區提防工程。同時,將災后重建同渠江流域生態濱江城鎮群建設和“兩化互動”結合,努力培育100億工業園區,積極發展商貿物流,加速構建城鎮產業支撐。
“創建全省非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示范縣,既是上級組織要求,又是人民群眾所愿;既是重建之急,又是發展所需。”渠南鄉黨委書記張明告訴記者,該鄉用抓工業的理念抓產業發展,圍繞新農村和新村聚居點,打造現代畜牧業養殖小區和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
一個集中安置點配套一個產業基地,渠縣大力發展黃花、柑橘、花椒等優勢種植業,規模發展生豬、水禽等優勢養殖業,不斷提高災區百姓的收入水平,提升人們群眾幸福指數。渠縣災后規劃建成了養殖小區11個,建設柑桔示范區2個,種植商品蔬菜10000畝、花椒3000畝,重點打造報恩、文崇、李渡、土溪災后農業生產自救示范片。
道路、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發展的長久性保障。渠縣抓緊災后基礎設施重建。國道318線渠縣段、達渠路改造工程正積極推進,北城快速通道和渠城至三匯快速通道即將開工。該縣還啟動了榮龍、新橋溝等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恢復了水毀渠系,及時搶修了受損通訊設施設備,完成了聚居點的供水、通訊、光纖、電力、燃氣等規劃工作。
故園斷腸處,日夜柳條新。在住房重建的同時,渠縣還特別注重生態重建和社會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確保受災群眾安居樂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渠縣在災后有序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補植補造工作,加大國省干道、縣鄉公路、渠江兩岸綠化力度。同時,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及時監測水質,全面開展災后境內河系綜合整治和沿河流域工業企業污染源治理、畜禽養殖業綜合整治。
“譚壩新村將修建文化室、合作醫療點、休閑娛樂廣場和便民超市,以后我們的生活就更方便了!”文崇鎮譚壩村支部書記陳星明說。渠縣積極開展精神重建,先后送文藝下鄉11次,電影下鄉20場次,科技、法律和衛生下鄉3次,大力開展感恩奮進活動,使災區群眾重建家園的信心更加堅定。
“用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推動災后重建,使許多受災鄉鎮和村社縮小了城鄉差距,渠縣正加快追趕跨越的步伐,全力創建非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示范縣!”渠縣縣委書記王善平豪情滿懷地告訴記者。 (張安強)
推薦閱讀
作為朝聞通 2012 年開篇之作,歐美海外市場的擴展,成為朝聞通加速海外布局的又一重要信號。 2012 年,國際化之于朝聞通,顯然已是快馬加鞭。據公司公告,朝聞通擬投資拓展海外媒體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四川渠縣全力打造非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示范縣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0120213/3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