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性攤派一詞,大家并不陌生,但如今攤派多半用在捐錢、動員拆遷等等事情上。但是把惡名硬性攤派下去,沒經過幾十年前那場浩劫的當代大學生們可能還是會覺得陌生的。
近日,北大多名學生反映,校方提出“網絡與大學生健康成長”項目,要求對網絡成癮的同學進行排查,該項目還給出了排查名額。“我聽說,一開始不少心理助理(學生干部)覺得報這個名單得罪人,就說班里沒有這樣的人,但學院不肯,要求必須按規定的人數上報名單。”一位學生說。即便有一個相對量化的標準,如果沒人“達標”,學院也必須要上報名單,是否有強制之嫌?不少學生都發出了這樣的質疑。
咱不說幾十年前,有些人在單位開會時上個廁所便被安上了右派的帽子。時代不同了,做這種對比顯得不負責任。且說今日,查查資料,我們就能知道,網癮是指上網者由于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由于花費過多時間上網,以至于損害了現實的人際關系和學業事業。不知北大有多少學生上網成癮,因為這個界定實在需要專業醫生的介入。讓學生干部像完成任務一樣完成指標,給自己的同學戴上“網癮”的帽子,這種做法,近來實在少見。
信息社會,網上的新聞、視頻、各種言論、學習軟件包括購物,都應該是不少大學生必要的生活內容。那么,如何判定每個人對網絡的需要?如何判定某一個學生已經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學生干部能不能準確地判斷自己同學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是不是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不知被戴上莫須有的“網癮”帽子的學生,下一步會受到怎樣的對待,會不會在繼續求學和就業的環節中受到負面影響?
“網絡與大學生健康成長”項目的內容,媒體沒有具體介紹,但就如今的效果看,這個項目在執行過程中就已經走偏,至少損害了被“戴帽”學生的日常生活(特別是那些平常為人處世不太圓滑的學生,可能沒有網癮也被生生戴上了網癮帽子),損害了執行人——學生干部們的心理健康。經歷了這一番“運動”,不知大學生們的心理究竟是更加健康了呢,還是被摧殘了呢?
真心希望北大暫時停下“網絡與大學生健康成長”項目,至少立刻終止硬性攤派網癮帽子的行動。好在北大的學生們現在還懂得公開質疑,若是學生們人人自危、一聲不發、暗自活動甚至栽贓整治他人,那“網絡與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項目就有可能造就一種致命的心理病毒,比網癮要可怕百倍。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5月17日上午消息,在今天發布201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后,網易CEO丁磊和CFO蔡安活參加分析師電話會議,解讀了財報要點并回答了分析師提問。 以下為分析師問答部分主要內容: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蒂莫西·陳(Timoth>>>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北大排查網癮學生 硬性攤派名額比網癮可怕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0120518/6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