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雜志網絡版周三刊登題為《意欲對抗死神的谷歌》(Google vs. Death)的文章稱,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正試圖將谷歌轉型成“登月項目”工廠,谷歌目前甚至開始研究如何延長人類壽命。以下為文章全文:
聆聽佩奇說話可能會略有困難,這是由于他的一對聲帶都存在神經損傷:其中一個于14年前出現麻痹癥狀,而在去年夏季的一場感冒后,另一個聲帶的運動也受到影響。盡管這導致他的聲音刺耳而模糊,但這并未使他放慢語速。而盡管需要仔細去聽才能聽清,但佩奇所說的許多內容仍值得關注。現年40歲的佩奇是谷歌聯合創始人及CEO,而谷歌已經是全球最成功、最知名的公司之一,同時也越來越古怪。毫無疑問谷歌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利潤主要來自網絡廣告業務。不過,谷歌同時也擁有移動操作系統、網絡瀏覽器、免費電子郵件、無人駕駛汽車、可穿戴計算設備、在線地圖、可再生能源,以及通過高空氣球向偏遠地區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等業務。谷歌的戰略一方面是主流服務,另一方面則是風險巨大的賭博。
佩奇喜歡將谷歌的冒險稱作“登月項目”。在谷歌總部接受采訪時,他表示:“我并不贊成將所有資金都花在這類投機項目中,但我們應當與普通公司投入同樣比例的研發資金。此外在投資時,我們應當比普通人有更長遠的目光和更遠大的理想,更像是登月。”用佩奇的話來說,這也是谷歌并非普通公司的原因。
目前,谷歌正從事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長期項目。谷歌已啟動了一家專注于醫療健康,尤其是衰老問題的新公司Calico。這家獨立公司由生物技術公司Genentech前CEO亞瑟·列文森(Arthur Levinson)領導,而列文森本人也是公司投資人之一。在職業生涯之初,列文森是一名科學家,擁有生物化學專業博士學位。他目前同時也擔任著Genentech和蘋果公司董事長的職務。換句話說,作為YouTube和Google+的所有者,谷歌目前也在認真研究如何延長人類壽命。
谷歌在這一領域并未取得過驚人的成就,其個人醫療記錄服務Google Health也未能獲得廣泛接受。不過谷歌表示,Calico將是一家不同的公司。相對于醫療健康行業的其他公司,Calico關注的更加長遠。佩奇表示:“在某些行業,從一個想法到最終產品的實現需要花10到20年時間。醫療健康毫無疑問是這樣的行業之一。我們應當關注真正重要的工作,并在未來10到20年中完成這些工作。”
值得指出的是,硅谷沒有其他公司能從事這樣的工作。較小的公司缺乏資金,而大公司則無法堅持。蘋果公司以往曾多次給人們帶來驚喜,但僅僅只是每隔幾年發布一款重要產品,這意味著該公司主要關注短期發展。谷歌的做法則相對瘋狂。上周,蘋果公司發布了新款iPhone,那么谷歌本周做了什么?我們看到了一家未來某天將挑戰死神的公司。
那么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是,作為一家幫助人們查找信息并提供廣告服務的公司,谷歌為何花費大量資金開展項目,試圖挑戰衰老和死亡等無可爭議的人體自然現象?答案則是另一個問題:還有哪些其他公司能做到這一點?
新的前景
谷歌對“登月項目”的熱衷,以及從事這類項目的能力部分是由于佩奇本人的影響。當他還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研究生時,他就發現,最具相關性的網頁是被鏈接最多的網頁,這也成為了先進搜索引擎的基礎。隨后,他與同學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共同創建了谷歌。谷歌于1998年建立,隨后很快成為一家“現象級”公司。直到2001年之前,佩奇一直擔任谷歌CEO,隨后他們從軟件公司Novell找來了科技行業資深高管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自那以后,佩奇、布林和施密特組成的“三駕馬車”吸引了外界的密切關注,這種權力分享的模式也成為推動谷歌近年來迅猛增長的主要動力。2011年4月,佩奇重新成為谷歌CEO,而施密特則轉而擔任谷歌執行董事長。
佩奇成為谷歌領導者之后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12年,谷歌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處于困境中的手機廠商摩托羅拉移動,從而進軍硬件業務。佩奇同時重組了谷歌的管理架構,創造了名為“L團隊(L代表拉里)”的高級管理層。不過,也有一些重量級高管離開,其中包括谷歌的第20名員工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她前往雅虎成為了該公司CEO。更重要的是,佩奇已經證明,盡管谷歌被認為過分依賴廣告業務,但該公司的其他業務也能獲得高速發展。目前,谷歌500億美元年營收的大部分來自搜索廣告。但分析師估計,YouTube目前已是一項年營收40億美元的業務,而Android則帶來了每年68億美元營收。
在此基礎上,外界已經看到,佩奇擁有不一般的雄心壯志,并且沒有太大的耐心,他希望自己建立的公司也是這樣。他表示:“對我來說,如果你觀察一家正在發展壯大的公司,同時這家公司只從事一種業務,那么這種狀況很難令人滿意。理想情況下,如果你有更多的人和資源,那么就可以解決更多問題。我們總是堅持這樣的哲學。”一些長期關注谷歌的觀察家贊同這一說法。風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聯合創始人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表示:“類似佩奇的人并不關注維持價值,他們希望創造新的價值。從無到有創造新東西是一種優點。”
不過,谷歌此前從未嘗試解決像“死亡”這樣意義深遠的問題。將衰老當作一種疾病而不是生命的自然現象并非新觀念,至少很多人都曾這樣幻想過。那么作為一種科學,情況又如何?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早在1992年就已經成立,但該機構的理念仍未被主流醫學界接受。研究進展很慢,因此到目前為止仍未能得到有意義的成果。馬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公司Sirtris Pharmaceuticals此前曾開發一種名為SRT501的新藥。這是白藜蘆醇的特定形式。白藜蘆醇存在于葡萄酒中,曾被認為具有抗衰老特性。2008年,葛蘭素史克以7.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Sirtris。但到2010年,由于仍未能開發出可投放市場的此類藥物,同時白藜蘆醇的研究遇到了挑戰,因此葛蘭素史克停止了嘗試。其他抗衰老研究僅僅只是由非營利組織推動,目前仍沒有任何商用產品計劃。
那么,在制藥公司無法做到的情況下,為何谷歌能在抗衰老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佩奇本人并未炫耀他在這一領域的知識。他承認:“對于這一技術,我個人沒有太多的專業性。我對其有一定了解,但僅限于硅谷范圍。”谷歌此前投資了基因測序公司23andMe,這是由布林的妻子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創立的一家公司。今年2月,列文森、布林與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俄羅斯企業家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一同,成立了3300萬美元的“生命科學突破獎金”,以“表彰在治療頑固疾病,延長人類壽命的研究中取得的杰出成果”。
如果你生活在硅谷的氛圍中,那么將更容易理解谷歌這些舉措的嚴肅性。在硅谷,人們認為,憑借對技術的自由運用,沒有任何問題不能解決。你只需將問題分解成數據,隨后投入足夠多的處理能力。
一些跡象表明,技術愛好者的看法是對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如此。醫藥行業正成為一種信息科學:醫生和研究人員目前可以利用大量來自患者的數據,而谷歌非常善于處理大量數據。盡管谷歌對Calico未來的舉措非常保密,但可以預計,該公司將利用核心的數據處理能力去揭開與衰老相關的疾病的奧秘。接近這一項目的消息人士表示,Calico將從較小的規模開始,完全專注于新技術的研究。那么谷歌何時才會拿出可以銷售的產品?這取決于你的猜測。
可以確定的是,從數據和統計角度來看待醫學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嘗試推出新藥,將得出一些與直覺相反的看法。佩奇表示:“人們是否專注于正確的事?我認為有趣的一點是,如果能治療癌癥,那么人們的平均壽命預期就會增加3年。我們將治療癌癥視作一件大事,認為這將徹底改變世界。但當退一步去看,那么會發現,盡管癌癥帶來了許多悲劇,令人悲傷,但總體而言,這可能并不是你想象中的一個重大成就。”換句話說,對佩奇而言,治療癌癥還不算一個足夠偉大的任務。
“春季大掃除”
佩奇上任以來的做法并非毫無爭議。與硅谷的一些競爭對手類似,谷歌今年早些時候被卷入“棱鏡門”事件中。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泄露的一些文件曝光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棱鏡”項目,而文件顯示NSA能直接訪問谷歌等科技公司的服務器。谷歌否認了這一指控。佩奇一直表示:“關于外界認為我們參與共謀,可能存在一些誤解。我們努力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并非常努力地保護用戶數據。”在這一丑聞爆發后,佩奇和施密特試圖拿捏好分寸,呼吁政府更加透明,同時避免明確批評司法部門。
佩奇同時也注意避免類似在線百科全書Knol和消息服務Google Buzz的失敗,這些服務的用戶數非常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佩奇減少了谷歌推出的新產品,同時通過定期的“春季大掃除”關閉以往表現不佳的項目。而Knol和Google Buzz都已被關閉。佩奇以簡明扼要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態度,即他希望有的放矢。風投公司KPCB的風險投資家、谷歌的早期投資人和董事會成員約翰·多埃爾(John Doerr)表示:“今天,我無法想象有人比佩奇做得更好。”《What Would Google Do?》一書的作者杰夫·賈維斯(Jeff Jarvis)則指出,佩奇“無情地”拒絕了無法取得良好表現的想法。
谷歌產品扮演的新角色都應當像該公司最古老的的產品:搜索。早期,Google.com網站憑借更準確的搜索結果擊敗了AltaVista等競爭對手。其他取得極大成功的產品還包括Gmail和谷歌地圖。其中Gmail提供了龐大的郵箱空間,而谷歌地圖則擁有有趣的街景地圖。谷歌試圖證明,該公司仍能取得類似的成績。負責移動搜索的谷歌副總裁約哈納·萊特(Johanna Wright)表示:“佩奇推動我們去實現10倍的創新,即比我們現有產品優秀10倍的創新。”
谷歌大部分瘋狂想法都誕生自Google X實驗室,Google X匯聚了谷歌各種夢幻般的想法。這是一個秘密的研發部門,辦公地點距離谷歌總部只有3分鐘自行車車程。盡管佩奇是整個公司的CEO,但Google X更多地由布林負責,而布林的合作者是科學家、創業家埃斯特洛·泰勒(Astro Teller)。泰勒的頭銜是“登月項目船長”,這反映了Google X的遠大理想。除了長發和大胡子之外,他酷似自己的祖父,即“氫彈之父”、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
泰勒表示,Google X的“登月項目”有3個共同點:一個全世界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以及有可能帶來很大改變的突破性技術。而賺錢被放在靠后的位置。不過,即使項目能滿足所有這些要求,也可能不會啟動。泰勒表示:“布林和我都認為,這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根據不同情況,項目可能需要咨詢專家,可能需要開發原型產品,有時甚至需要成立一支臨時團隊看看如何發展,但最后卻對團隊說:‘你們的目標是盡快放棄這個想法。’”
Google X的4個項目已眾所周知。其一是谷歌眼鏡,這是一款集成了攝像頭和小型聯網顯示屏,支持語音控制的現實增強設備。另一個是Makani Power。這是一家曾獲得谷歌投資,隨后被谷歌收購的創業公司。該公司利用飛行翼將風力渦輪機放飛至空中進行發電。而Project Loon則利用距地面12英里的氦氣球發射無線信號,向偏遠地區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盡管Calico是具備“Google X風格”的長期項目,但該公司目前獨立于Google X。
在Google X的所有項目中,如果要找一個項目,能真正永久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那么將是無人駕駛汽車。90年代中期,當佩奇還在斯坦福大學上學時,他最先被這一概念吸引。不過,直到谷歌開始著手研究這一概念時,這一概念都還沒有取得很大進展。佩奇表示:“我認為,我們做到的一件大事僅僅只是告訴人們:‘我們將開始從事這方面工作。這會是一個重大項目。應當被完成。’我們宣布,我們將逐漸在公共道路上行駛,并確保安全。我們將繼續進行測試,證明這些做法的可能性。而所有這些都可以在10年前完成。”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使用激光和攝像頭來探測道路上的其他車輛,甚至交通標志。到目前為止,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已在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和佛羅里達州行駛了數十萬英里的里程。不過,目前仍有司機會坐在這樣的無人駕駛汽車中。如果在加州灣區的高速公路上行駛,那么看見這樣的無人駕駛汽車已不再是新聞。去年秋季,布林宣布這一技術將在未來5年中提供給普通人體驗。不過目前仍不清楚谷歌將如何銷售這一技術。
谷歌眼鏡相對而言更成熟,但目前也處于試驗階段。布林經常佩戴著谷歌眼鏡,谷歌以外的許多人也以150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測試版的這款產品。Evernote和Twitter等幾家公司已經為谷歌眼鏡開發了應用。盡管谷歌將要到明年才會推出價格稍低的谷歌眼鏡商用版,但這款眼鏡幫助用戶查看信息、拍攝照片的方式已引發了有關隱私保護的爭議。一些用戶表示,陌生人看見他們佩戴谷歌眼鏡首先就會問:“你在拍攝我嗎?”泰勒表示,限量提供谷歌眼鏡是為了在這一技術進入日常生活之前,推動對該技術的討論。他表示:“如果我們希望‘登月’,那么按照當前的文化標準去設計產品在任何層面都沒有意義。如果你完全被這些東西束縛,那么就無法以重要方式幫助這個社會。但我們也并不認為,我們將決定未來的文化標準是什么。”
與當前美國宇航局(NASA)面臨的財務情況不同,谷歌的“登月項目”不太可能遭遇資金問題。目前谷歌持有540億美元現金,而最重要的業務占據著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不過,這些長期項目未來是否有可能成為谷歌的“現金奶牛”?有可能。泰勒表示,Google X并非慈善組織,但也不會基于明顯的盈利動機去選擇項目。他表示:“如果你讓一些東西變得更好,人們就可能付錢去買,但也有可能不買。而如果你讓世界變得遠遠更好,那么利潤就會主動找上你,以非常公平而優雅的方式。”
核心
作為谷歌的主流服務,搜索、YouTube、Gmail、谷歌地圖和Android并不缺乏關注度。佩奇表示:“這很有趣。你可能會覺得對這些核心領域已經沒有什么要做。但我們的核心領域對人們非常重要:獲取信息,了解世界,通信,與其他人互動,幫助你完成工作。每天都來從事這樣的工作令人感到非常興奮。”
去年,谷歌推出了知識圖譜技術,使其搜索引擎能理解并回答各種問題,例如“賈斯汀·比伯有多高?”從技術上說,這與佩奇和布林最初提出的搜索算法有著同樣的先進性。去年11月,YouTube在洛杉磯的YouTube Space投入運營,這是一個占地面積4.1萬平方英尺(約合3809平方米)的視頻制作場所,利用了1950年由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所建的一處飛機棚改建而成。一些較小的YouTube Space也在倫敦和東京建立。YouTube內容和商業運營負責人羅伯特·金賽爾(Robert Kyncl)表示:“程序員喜歡去硅谷,但對于內容制作者,他們的目的地是紐約、洛杉磯、倫敦、孟買和東京。這些是他們的試驗田。我們認為,在這些地區建立實體對我們很重要。”
佩奇表示,他最主要的責任是確保整個公司從大處思考。Google Geo副總裁布萊恩·麥克萊頓(Brian McClendon)表示:“佩奇總會問一些困難的問題,有時他的問題甚至不合理。他迫使你去思考:‘我是否已盡可能地在這個計劃中想到更多?’即使當你做得很好時,他還是會這樣。”麥克萊頓于2004年加入谷歌,當時他的創業公司被谷歌收購,而產品則發展成為谷歌地球。
盡管谷歌的創始人強調專注,但谷歌有時也會被分散注意力。今年8月,美國科技博客AllThingsD報道稱,布林和沃西基已經分居,這引發了對他們私人生活的大量報道。更重要的是,蘋果公司和亞馬遜等大公司已經發現,如果投資者對一些長期項目感到不滿,那么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在股價上懲罰這些公司。對谷歌來說,到目前為止這還沒有成為一個問題:谷歌股價今年7月創下928美元的歷史新高。
佩奇承認,他低估了困難的程度:“對于一些問題我非常樂觀,非常肯定。因此我一直認為,這些問題能迅速得到解決。但實際上需要花很長時間。”他表示,他最初認為谷歌能在1年時間中為下一代智能手機開發出優秀的軟件,但隨后才發現將Android發展到這一水平需要5年時間。不過Android最終實現了目標,目前在智能手機市場占據了80%的份額。
不過,佩奇已再次顯得沒有耐心:“大公司,或許也包括谷歌,我們沒有盡早地去做這些事,以至于只有在我們需要其成為一項真正的生意時,這些事情才得以完成。”盡管谷歌沒有提到Google+,即谷歌為應對Facebook而推出的產品,但Google+正是這樣的例子。2011年,佩奇將谷歌所有員工的部分獎金與他們為谷歌社交業務所做的貢獻掛鉤。盡管結果不錯,但仍未能使Google+實現類似Facebook的影響力和收入。
佩奇對于10倍創新的理念創造了一個永不結束的周期。如果你認為,你永遠有可能比自己或其他人現在要好10倍,那么你將永遠不可能自我滿足。這意味著即使Calico、谷歌眼鏡、無人駕駛汽車、Makani Power和Project Loon都取得快速發展,創造了新的時代,但谷歌距離成功仍有著一兩個“登月項目”的距離。佩奇屆時有可能又會不滿:谷歌未能以足夠快的速度啟動這些項目。
推薦閱讀
德國ver.di工會周四稱,亞馬遜旗下兩個德國配送中心的員工已因工資糾>>>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時代》:意欲對抗死神的谷歌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0130920/28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