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價的本意不是為了司機賺外快,而是對司機主動繞遠路趕來救急、調配資源的一種補償。如果能夠讓市場充分競爭,人們用腳投票,最后沉淀生成的價格一定是比現在更加合理的,符合司機和乘客雙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因為打車難,所以有了打車軟件;政府出手干預,消費者們不樂意了。可是最近,打車軟件讓司機師傅都奔著有小費的消費者去了,不多加個20塊錢根本不接活,消費者們開始呼吁政府進行監管了。
看到這事,我腦海當中想起的第一個形象,是今年春運期間,佛山那對給農民工代購火車票而被拘留的小夫妻。似乎我還沒看到有人支持公安機關拘留這夫妻倆。
小夫妻每張火車票加價10元。一張長途的火車票價錢可能在200-400元,手續費比率大約是5%左右。可是打個車,一般不過三四十塊錢。如果要加收20塊錢的話,手續費率就超過50%。
對于代購收費,似乎政府比老百姓要求還高。10元手續費大家覺得還挺合理,可鐵道部門的容忍限度是5元(必須辦資格證啥的先不談)。打車的話,加價5元還可以,10元要是急事也湊合吧,而政府部門的希望是:一分錢也不許加。
打車軟件是商業服務而不是公共服務,一分錢不加不就是叫人家餓死嗎?但問題在于,官方連一個做得跟12306網站同樣水平的叫車系統替代品都沒有。可見,行政計劃代替市場調節很困難。
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我們需要首先厘清加價的概念。
加價的本意其實不是為了司機賺外快,而是減少空置率和資源錯配。作為城市公共交通服務的一種,出租車在各地都是不允許拒載的。如果遇到不加價不走的師傅,這就屬于可以用法規整治的范圍了。所以,像廣州那幾位倒霉的打車者,招手打不著車,身邊就有師傅停著車等他們加價的情況,是不正常的。
什么叫資源錯配?還是拿鐵路舉例子,一趟車的車票,只有一小半放在窗口賣,很大一部分經過各種手段流入黃牛手里,造成最終消費者不得不多價100-200元購買黃牛票。自從網絡售票開通以后,我本人的感受是,遇到不得不求助于黃牛黨的情況已經大為減少;以前為了省下支付給黃牛的加價部分,我們必須搬一個小板凳通宵達旦地去售票處排隊,現在雖然也是排隊,但至少躲在電腦前面排,比搬個凳子過去現場人擠人要好多了。
事實上,網絡售票已經占到目前鐵路運輸高峰期售票數的50%。這些網絡購票的配額是新增的,加上原來就有的購票廳和售票點的份額,實際上已將車票中留給黃牛的票數減少很多,也減少了空置率,相當于客觀上增加了鐵路的運力供給。這才是網絡售票可以緩解購票難的根本原因。
換句話說,在不增加出租車總數的前提下,想要解決打車難,最根本的出路也在于減少空置率,增加出租車在路上被占用的比例。當空車和等車人相距很遠,空車需要趕過來才能解決資源調配的時候,司機要花掉油錢和時間成本,在這個意義上,加價是對司機主動調配資源的一種補償,合理的加價應該本著這樣的目的進行。
打車軟件亂加價,實際上是在出租車資源加入了市場調節之后,競爭的一種自然的可能性。如果能夠讓市場充分競爭下去,最后沉淀生成的價格一定是比現在更加合理的,符合司機和乘客雙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當然對監管部門和出租車公司的好處就不一定這么明顯。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人們都能用腳投票,生成一個合適的加價最高限額,情況就會比現在好很多。我個人相信,這個最終生成的最大公約數,一定不會是車錢的50%這么貴。
但是諸位,看到軟件對自己好就不希望政府監管、看著收費太高就想讓政府監管,這種態度不就是什么便宜都想占嗎?
推薦閱讀
Instagram作為一款知名的圖片、視頻拍攝和分享應用,在全世界擁有大批>>>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0130924/28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