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遙遠恒星周圍的可居住行星上尋找外星生命可能比科學家們以前想像的更難。外星生命搜尋目標主要在紅矮星,這種恒星比太陽要小,太陽系75%以上的恒星都是紅矮星。但研究人員說,這些小星球的紫外線特征與太陽的不同,因此,這可能會使搜尋外星生命進一步復雜化。
在科羅拉多州丹佛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部第45屆年會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心教授田豐在一份聲明中說道,在我們找到太陽系外的行星中的生命跡象之前,我們得檢查下這些行星繞行的恒星。
系外行星在大氣中積聚高濃度的氧氣的是行星上的生命跡象最有力的線索。但新的研究表明,在沒有生命的行星中,仍有氧氣積聚。
田豐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早期的研究中對一顆假設的可居住的行星(繞行紅矮星GJ 876)進行測試。“研究結果表明,一個沒有生命的星球的大氣中含氧量與地球的22億年前相似,那時的地球在地質史上發生了所謂的大氧化事件。
新的研究還表明這些早期的發現可以導入研究其它圍繞紅矮星運行的行星的情況。研究團隊從紅矮星GJ 667C(三顆可居住的行星的母星),以及三個其他紅矮星中收集紫外線數據進行研究。研究發現紅矮星的紫外線與太陽紫外線存在顯著不同,紅矮星的遠紫外波段要強于太陽的遠紫外波段,但近紫外波段則要比太陽弱得多,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結果導致這些紅矮星所屬行星產生氧氣的模式與地球迥然不同。現在地球大氣中氧氣約占21%,是藍藻等生物通過有氧光合作用產生的,即生命導致地球大氣從無氧轉化為有氧。而紅矮星的行星則不同,它們在紅矮星紫外線的照射下,其大氣自身就可發生光化學反應,從而產生大量氧氣。換言之,一些行星大氣中的氧氣可能與生命無關。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的Jeffrey Linsky在一份聲明中說到。“田豐教授的研究突出了當代天體物理學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確實引起了公眾極大的興趣:地球附近是否有其他適合居住的行星,是否有證據證明他們確實可以居住?”[via LiveScience]
推薦閱讀
無線移動市場增長迅猛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根據研究公司Ovum的報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尋找外星生命比想像的難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0131011/29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