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早報》載:10月初,重慶鐵路中學一家長因兒子沉迷于玩智能手機成了近視眼,換普通手機后視力好轉,遂聯系校長表示愿出資40萬元把全校學生的智能手機換成非智能的。該家長表示,中學生用智能手機弊大于利,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學校決定開設“傳統手機試點班”。
抵制智能手機不如更新理念
耿銀平(教師):聯系到智能手機可能帶來的危害,比如影響視力和課堂紀律,作為教師的我是這樣處理的:讓智能手機和課堂信息化、現代化有效結合。在備課的時候,碰到一些疑難問題,自行解決了以后,不急于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在課堂上,讓學生打開手機,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進行信息篩選和復制,提高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駕馭互聯網的能力。雖然這樣會占手機流量,學生的參與意識、發言意識、批評意識以及創造意識,也非常高、強。我還告訴孩子,智能手機具有雙刃劍功效,要讓它成為發展工具,而不是“負面累贅”,要科學使用,理智支配時間,戰勝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疏導,“智能手機綜合征”基本上得到了有效化解。
新聞中的家長想購買功能單一的傳統手機,就是想堵住孩子上網和信息化的步伐,進而控制孩子的無休止使用,帶來的負面功效,用意雖好,還是有點因噎廢食。面對“智能手機綜合征”,不是主動積極提高管理水平,改善自我不足,而是將最有發展潛力、最有前景的現代化功能。
非智能手機能打敗學生網癮嗎?
鐘倩(心理工作者):用“最嚴校規”、“手機禁令”、簽訂保證書、發放傳統手機等辦法限制學生用手機上網,這些都是徒勞,最關鍵的是使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變得劍拔弩張,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人格成長。換句話說,電子產品以看不到的速度更新換代,今天禁止了智能手機,明天還會有更高級的產品所替代。所以,要想遏制學生玩手機上癮現象,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應多些冷思考,從教育本質找原因。
當下的課堂教學方式,是否能夠吸引學生?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怎樣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現行的升學制度還存在哪些弊病?作為家長,自己是否每天智能手機形影不離?能為孩子樹立良好行為習慣榜樣嗎?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關心多少?回到家中是否注重親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還是以工作忙為由無法給予孩子情感支持呢?手機運營商、互聯網管理部門是否能夠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為青少年營造綠色的上網環境?相關商家是否能夠開發出益智向上的網游?這些問題值得每個人思考。
課堂不“智能”,學生自然愛“手機”
趙查理(職員):中學生面臨青春困惑、異性交往、同學競爭、自我覺醒、畢業考試等諸多壓力,而智能手機展示的虛擬世界能夠搭建交流渠道,釋放學業考試的壓力,在異性面前找回自信。即便全校學生都更換為功能簡單的非智能手機,他們還會用新的信息工具創建自我滿足的虛擬世界。
簡而言之,只有學校的課堂內容比虛擬世界更精彩,中學生才會浪子回頭,主動逃離智能手機。因為,智能手機背后是信息世界,它提高了教育質量的標準,教師在課堂上講孔子,專家在網絡上聊論語,必然是后者更加吸睛。倘若課堂上仍舊是陳腐甚至洗腦的知識,在信息世界見過世面的學生必然覺得無趣,而把注意力再一次轉移到虛擬生活。就算把中學生關到信息閉塞的小黑屋,課堂上也只留下教師自說自話而已。
讓智能手機遠離中小學生
慕毅飛(媒體評論員):中小學生真的需要手機嗎?若要跟父母保持聯系,校園有公用電話;若要用手機查資料,能查到該查的,也能查到不該查的,利弊其實摻半。
無論是不是素質教育,讓學生潛心讀書,都應該是基本要求�,F在誘惑太多,潛心讀書難度很大。智能手機給中小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誘惑,對于那些自制力不強的中小學生來說,這簡直就是無可抵擋的誘惑。跟手機的魅力相比,絕大多數的老師講課,更不用說幾乎所有的作業和考試,都肯定相形見絀。
關于中小學生該不該用手機的爭論,估計少不了。但不爭的事實是:學習用不著手機,手機無益于學習。套用一句老話:愛你的孩子,請給他買手機;害你的孩子,請給他買手機。給你一句忠告:為了健康成長,請中小學生遠離手機。如果商家能開發一款只有電話單一功能的學生手機,也許能讓中小學生不妨一用。
推薦閱讀
“百度上線國內首個接受比特幣支付的服務百度加速樂”的消息昨日在互>>>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小學生該不該禁用智能手機?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0131016/290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