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Mr小眼兒的投遞
真正的歷史總在事情發生多年以后才會寫就。但是,我越來越相信,當將來某天自由軟件的歷史最終定稿的時候,2012年,將作為Ubuntu沒落的初始之年而被載入史冊。
起初,這個想法可能看起來荒謬可笑或者不懷好意。因為你仍能看到Ubuntu的狂熱支持者們在為其每一個發行版的改進鼓掌叫好吶喊助威;記者們也還在諂媚地報道Ubuntu創始人Mark Shuttleworth所說的每一句話。
社區負責人Jono Bacon正在為Ubuntu Touch移動操作系統開發一個新的應用開發者社區;最近,Ubuntu的商業部門Canonical還公布了一些重大項目,例如與中國政府合作,為其開發國家級的中文操作系統,以及被Linux基金會選中負責實現Steam游戲平臺等等。
然而,Ubuntu在Google上搜索量的銳減趨勢也許能說明一些問題。除了Android和Mageia,其他Linux主流發行版情況類似,都有所下降,但事實是,即便這樣,卻沒有哪個發行版像Ubuntu一樣下降得如此厲害 —— 搜索量還不到2007年10月的一半,為2006年六月以來的最低值。
一直以來,質疑都在持續。Shuttleworth曾經希望能引領自由軟件,但現在Ubuntu和Canonical已經將他們自己孤立于自由軟件社區之外。就在去年,社區已經多次暗示,它至少部分感到權利被剝奪。
最糟糕的的是,去年,Ubuntu發起的倡議一再被否決,Canonical盈利能力也出現了明顯的持續下降。所有這些現象,看起來好像該組織已經陷入一片難以挽回的混亂,當然,如果這些真的可以挽回的話。
半途而廢
和去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Ubuntu的早幾年。2005年到2007年,三年間,Ubuntu成為了Linux桌面世界最新最偉大的希望之星,批評言論主要限于那些認為沒有給Debian足夠榮譽或是質疑某個古怪暴發戶投資動機的人。
在那些風光的年月里,Ubuntu確實做出了很多努力,大大推進了Linux桌面系統的易用性與普遍性。也許最值得銘記的就是它對多語言環境和本地化鍵盤切換的支持,現在這已成為各大主流發行版的標準。
但好景不長,漸漸地,Ubuntu和Canonical開始將自己孤立于主流自由軟件社區之外。Shuttleworth的那些美好初衷,諸如項目協作、強調易用性等等,都被嚴重忽略了。由于對GNOME開發速度不滿 —— 也或者是被GNOME社區視為爆發戶 —— Shuttleworth開始了Unity 接口開發,他對此如此著迷,以致甘愿放棄Canonical CEO的職位。
由此,Unity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迅速成為了新版Ubuntu發布的關注焦點。由于Canonical不斷要求完善的壓力(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是跳票的真正原因),有時軟件包的開發像之前一樣無法趕上發布進度,這樣就使得開發團隊總是無法得到Ubuntu社區的肯定。
雖然在Unity上賦予了很多開發努力,結果卻是Unity更適于匹配移動設備,而不是工作站或筆記本電腦。經Distrowatch的統計,盡管有多達79個發行版是由Ubuntu衍生而來,但其中只有11個發行版默認采用了Unity。Ubuntu家族尚且如此,其他的主流發行版就更不會采用Unity了,更不要說推動它的發展。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Upstart上,Ubuntu使用它代替init服務;以及最近的Mir,Ubuntu用其代替Wayland,而被替換下場的Wayland,正是其他發行版一直看好的X Window系統的最佳替代者。
Ubuntu為什么要這么做?Upstart和Mir雖然都保留著自由軟件許可,但其實它們都在Canonical的實際控制之下,Canonical主要通過貢獻者協議將所有權利都劃歸到了公司手里。
這種控制也許就是Intel最近宣布它將不再支持Mir的原因。在過去4年里,Ubuntu和Canonical已經從最受自由軟件社區歡迎的成員變成了表面遵守自由軟件許可暗地里卻背道而馳的牛犢子。現在,這個圈子里已經沒有人再愿意幫它任何忙了。
后院起火
Canonical將自己孤立得越發遙遠,它卻越想控制整個Ubuntu社區。
Canonical之所以這樣,也許可以解釋為這是越來越堅定想努力盈利的結果。盡管Canonical一直在忙于宣布獲得了新的合作與支持,但是這些聲明中卻總是缺少任何提及合作資金數額的詞句。要說這是遺漏了?經過長達九年的商業化運行,很難想象他們會漏掉任何可以報道的好消息。但是,無論原因是什么,Canonical已經越來越多地不經任何商討,就將它的決定強加給Ubuntu志愿者社區。
其中的許多決定都是很瑣碎的。范圍從決定不再支持完全自由許可的Ubuntu版本或者一個基于KDE的版本,到標題欄圖標的重新定位,以及替換HUD菜單的介紹。
其實,在爭論中,解決問題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解決問題時人們之間的關系。與Canonical不同,Ubuntu社區每天的運行看起來就像是任何預期中規范的自由軟件項目一樣,有討論有商議。而Canonical呢?據說,Canonical公司中的高級雇員經常濫用否決權,即便是禮貌的否定,都可能會導致摩擦 —— 更何況,這種否定還常常是粗魯的。Canonical已經不再歡迎開誠布公的討論,而是借著“為了讓Ubuntu成功”的名義越來越傾向于扼殺人們的不同意見。
矛盾積蓄久了終會爆發。經過長時間的公開質問,Ubuntu社區貢獻者們的地位仍得不到肯定,2013年2月,許多人開始考慮退出社區(事實上,貌似只有一個人付諸行動)
表達不滿的首次發聲很快就被Jono Bacon老練的公關手段平息下來,但也僅僅過了幾個月,由于Ubuntu首頁上通往社區的鏈接被移除,矛盾再次爆發。
Bacon再一次平息了事態,在局外人看來,這幾個月社區似乎重新歸于平靜。但是長期積累的不滿不可能完全消失,理由很簡單,Canonical一直都在無視Ubuntu社區。矛盾再次爆發看起來只是時間問題。
迷失方向
Canonical是否曾經相信Ubuntu發行版能夠盈利,這我們不得而知。當然,之前無數的教訓已經警告了Canonical,為賺錢而生的發行版成功的幾率有多渺茫。但是多年來在Ubuntu上付出的努力似乎表明Canonical希望——或者曾經希望——能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又或者,也許Canonical只是簡單地將一個優秀發行版看作是其宏偉目標的踏腳石。
不管怎樣,如今看來,在Unity上付出如此多的努力已經是一步錯棋。直到今天,Canonical似乎仍然缺乏一個商業計劃為其帶來任何可以盈利的合理機會。
至于那些周邊產品,諸如在線存儲、音樂商店、或者Dash中的合作廣告,這些努力可能有助于彌補開發Ubuntu所需的花銷,但要說這些東西就能幫助Ubuntu盈利,沒人會張這個嘴。而用在線會議代替實際會議,這只能說明一家公司正在尋找削減開支的手段,而不是盈利的方法。
更重要的,這些“努力”會導致新的問題。其中格外要提到的是,Dash中的廣告已經導致了對個人隱私的擔憂,甚至被Richard Stallman稱之為間諜軟件。這些廣告還加重了社區的不滿情緒。
Canonical用了一年時間來解決個人隱私問題,但即使這樣,缺乏足夠的細節說明它只是想讓用戶們相信它。
其他方面,像Ubuntu TV,仍然沒有成形。當然,Ubuntu的主戰略看起來正向多樣化多元素靠攏,但是嘗試闖入一個飽和市場,其合理性仍然值得懷疑。Ubuntu Touch計劃于10月份同13.10一起發布,但是如果有手機制造商要搭載預裝產品,Canonical還將推遲發布日期。
更糟的是Ubuntu Edge資金籌集計劃,該計劃打算通過眾籌基金打造一款時尚前衛的經典手機,如果能夠成功,Canonical就可以在市場中為其建立一個小生態圈。
然而,最終3200萬美元的籌資目標只達到了四成,Canonical對此只能“強顏歡笑”,因為參與眾籌的投資者們也確實為產品賣力的宣傳了。但是這個結果意味著Canonical在潛在的商業伙伴眼中背上了失敗者的名聲,現實就是如此殘酷。Ubuntu Edge的失敗給Canonical的商業計劃留下的是更多的不確定性,希望愈加渺茫。
拭目以待
以上我所寫的這些并不是說一夜之間Canonical和Ubuntu就會消失。任何“沒落”都才剛剛開始,并不是無法挽回。管理層引進新面孔,或者執行內部改革,都有可能讓Canonical和Ubuntu重新振作。也許傾聽Ubuntu社區的聲音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如果問題依舊,即使再過一個9年,Canonical和Ubuntu也不會成功。Linux桌面那些早年的主要貢獻者,他們甚至都沒有對自己的代碼有所創新,更不要提一般的自由軟件了。長此以往,要么困惑要么絕望,都將會加速Ubuntu的沒落。
即使不加以改革,Ubuntu和Canonical也有可能恢復之前的威望,雖然Ubuntu Edge項目表明這種可能性并不大。但是,漸漸地,Canonical和Ubuntu已經開始失去他們多年來擁有的領袖地位。
到底是扭轉頹勢,還是依靠不疼不癢的措施加速沒落,這些都是未知數。接下來的這幾年會很有趣,充滿變數,讓我們拭目以待!
via: http://www.datamation.com/open-source/are-we-witnessing-the-decline-of-ubuntu-1.html
本文由 LCTT 原創翻譯,Linux中國 推出
譯者:tinyeyeser 校對:jasminepeng
推薦閱讀
微軟發布Windows 8.1 Enterprise企業版90天評估版操作系統
微軟剛剛發布了Windows 8.1 Enterprise企業版的90天評估版本,專為從>>>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我們正在見證Ubuntu的沒落?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0131017/291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