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300元的掛號費被黃牛轉手賣到4500元,普通人還看不看得起病?”這也許是近期最火的一條醫療界新聞。一女孩在醫院當面怒斥黃牛販子,而黃牛販子的有恃無恐和醫院保安的不作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之后,隨著衛計委的深入調查以及眾多媒體記者暗訪,這一“天價掛號費”事件再度發酵!老百姓“掛號貴,看病難”的問題再一次出現在了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黃牛黨利用關系,利用漏洞批量“炒號”,之后再以高價賣給患者,使得本就不富裕的老百姓承受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在這一個個“血淋淋”的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醫改進入深水區的種種現實困難以及施行“分級診療”的必要性。同時,在看病難的問題面前,“移動醫療”這個技術性詞匯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提及,老百姓即使不懂何為“移動醫療”,但就“移動醫療”背后所能解決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也報以了巨大的期待。
醫改進展到底順不順利?
在現行的醫療體制下,優秀的醫療資源往往集中在中大型醫院(泛指三甲醫院及大學附屬醫院),小醫院及社區門診由于近年來事故頻發往往得不到廣大患者的認同。這就造成了不管大病小病,患者都往中大型醫院走。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使得有需求的患者看不了病,錯誤需求的患者看錯了醫生的現象。筆者就此問題采訪了一位深圳某醫院的副院長,該院長的一句話發人深省:“我們的優勢在于腫瘤疾病的治療,但目前很多患者連喉嚨不舒服咳嗽了都來我們醫院,經過了差不多10多年的醫改,我們很自豪的超過了許多一二級醫院,甚至可以說是消滅了它們,但最后卻出現了現在這個結果,所以說醫改到底算階段性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我也不好說。”
與之情況類似的還有在廣州進行試點的醫生多點執業,從2015年初開始,廣州作為首批允許醫生進行多點執業的城市被廣大移動醫療從業者、普通民眾報以巨大的期待。但到了2015年中旬,大家卻發現,政策是有了,但買賬的醫生和醫院管理方寥寥無幾。醫生多點執業這一政策就好像曇花一現,在初期被媒體廣泛報道,但到了最后卻無人問津。當然,值得肯定的是,在廣州之后,北京、上海、杭州、沈陽等多地也加入了醫生多點執業試點城市之列,而且在廣州的醫生多點執業政策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和廣泛實踐,援引筆者一位在沈陽工作的醫療工作者的話來說就是“小步快跑,在實踐中出真知”。與醫生多點執業相配套的政策無疑就是分級診療制度,筆者就分級診療制度采訪了浙江省衛生廳某干部,在問及關鍵問題“為何分級診療制度和醫生多點執業政策在落地性上那么差”時,該干部說出了一句大實話“唯有時間才能解決這一切問題,雖然落地性目前來看很差,還有各方問題沒有解決,但如果我們不去做,那就永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醫生多點執業和分級診療制度始于歐美國家,我們有我們的特殊國情,肯定不能照搬,那唯有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出現困難解決困難”。
醫改到底難在哪?
“唯有時間才能解決問題”這一句也許正是目前眾多醫改新政所需要的。筆者整理了下截至到目前各地的醫生多點執業政策,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各有特色。(具體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雖然各省市都按照中央要求逐步出臺了各有特色的醫生多點執業政策,但大部分地區都繞不開一個硬性標準——“需要第一執業醫療機構同意”,少部分地區甚至需要書面材料說明及報備。政策面來說,這一做法是為了更加規范安全的管理醫生多點執業,但就實際效果來看,也正是因為繁雜的手續使得醫生多點執業的實行步履艱難。筆者就此問題也咨詢了部分省份的部分醫院的在職醫生,大約有70%左右的醫生只是從網上得知了多點執業政策落實,但對于本省市的政策卻全然不知。在筆者咨詢的這其中約有65%的在職醫生對于多點執業這一政策的未來前景并不看好,其主要原因在于醫生目前的所有利益均捆綁于一個特定的醫院,當醫生走出醫院后,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定“光環”就消失了,沒有患者的醫生又何談多點執業一說呢?
移動醫療未來何去何從?
筆者講到這,相信大家都已經意識到隨著醫改進入深水區,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而這些問題都需要決策層以及政策享受者一定時間來消化解決。與醫改困難重重相同情況的無疑就是越來越熱的“移動醫療”概念。從BAT開始頻繁布局移動醫療市場開始,經過初試移動醫療市場的廣大創業者,已經意識到照搬移動互聯網模式那套是行不通的,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必須花大力氣進行線下布局。
線下布局目前比較熱衷的兩種模式,一種是與公私立大型醫院進行合作,資源共享。另一種就是自建小型診所。前者受限于政策,所需資金及資源并不是所有的移動醫療項目可以接觸的。后者無疑才是大部分創業者可以嘗試的模式。但后者的模式必須建立在相關政策落實的基礎上。在目前分級診療以及醫生多點執業這兩個關鍵政策落實的并不好情況下,可以說大部分線下小型診所要么是無醫可用,要么就是本身醫生的自身情況并不能吸引到患者前去就醫。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移動醫療一方面吸引了大批量的資金進入,但同時其可靠的商業模式卻一直沒有建立,或者說被摸索到。在筆者相熟的移動醫療創業者中,有超過半數已經進入了模式復制的死循環,即只能被動地模仿國外相仿行業的商業模式,落地失敗后再繼續模仿另一個。政策的落地滯后和法律的空白可以說是移動醫療行業現在最大的機遇和困難。說它是機遇是因為,與傳統互聯網行業相比,中國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就連BAT也還沒摸到門道,這無疑給了無數創業者以無數的希望和未來。說它是困難是因為,由于政策和法律上的不完善,受限于醫療屬于公共事業,很多部門和地方醫院并不能與廣大創業者進行很好的合作和交流。
機遇和苦難并存也許是每一個新興行業都擁有的標志,“唯有時間才能解決這些問題”這一金句也可以用于每一個新興行業。站在充滿變革的移動醫療風口,對于如何去詮釋移動醫療的真諦,每一個創業者也許都有他們的自己的答案。
本文作者: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微生物與細胞實驗室研究員-Steven Yan
推薦閱讀
樂購科可穿戴設備 “很快我們將生活在一個世界里,不管你身在何處,都能夠分享和體驗整個場景,想象一下,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夠在篝火面前坐下來,和朋友出去玩,>>>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醫改困難重重,移動醫療還怎么玩?(投稿)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9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