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初即將播出的新版《波士堂》節目中,作為移動互聯創業新生代的代表,我有幸和餓了么CEO張旭豪正面交鋒,和他交換了在外賣O2O的領域里,“餓了么” 能與1.5個BAT打到今天實屬厲害,但是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同質化競爭,“餓了么”的最大挑戰并非CCTV在“3.15”里找的茬,而是在于能被大股東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張旭豪在面對我的這個觀點時,選擇了打太極,岔開話題。這讓我更加有興趣,把一些個人思考寫下來,分享給同行。
外賣競爭同質化,“餓了么”在資本上并無優勢
眾所周知,外賣是一個低價、高頻、非標品C2C的行業,目前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用戶粘性和規模壁壘基本是建立在補貼力度,也就是資本的基礎上。
從行業上看,新美大合并后借《華爾街日報》放出騰訊領投10億美元融資的消息,而百度外賣三年來,一直都靠著李彥宏宣稱的要燒掉200億元拿到市場份額,餓了么則靠著阿里的12.5億美元注資,繼續陪著一個百度,半個騰訊玩這個資本游戲。如果如如去年底的消息所稱,在經歷了6輪(阿里這輪或許是第7輪)融資之后,餓了么創始團隊所持公司股份不足10%,占據27.7%股份的第一大股東阿里巴巴將擁有餓了么的實際話語權。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餓了么會像UC、高德那樣,一步步被阿里消化,還是繼續保留獨立運營的狀態?我認為,錯失了滴滴和美團的阿里巴巴,如果要緩解落后于騰訊布局的緊張情緒,一定會走出類似高德和UC一樣的路數,也就是“始于占股,終于收購”。
在聊到可能的并購時,張旭豪選擇岔開話題
在本周的《波士堂》錄制現場,在上述邏輯的推演下,我最后問張旭豪,“餓了么”是否會被大股東阿里全資收購時,他選擇回避,說道,“我覺得,是這樣,來波士堂做節目,是覺得這里主要是讓CEO來分享一下在創業過程中的心酸歷程啊之類的”,場下一片歡笑聲。
完全理解張旭豪作為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CEO,不能在公開場合回應敏感話題的苦衷。但這并不妨礙,我們來分析下,除了資本層面餓了么需要阿里巴巴,其實從業務互補性上看,阿里口碑又何嘗不需要餓了么。
首先是物流配送。阿里重拾口碑之后,對外宣稱的60億資金儲備并不算太多,雖然O2O的用戶黏性弱,但品牌辨識及消費選擇的慣性還是需要一定時間,很難迅速縮短差距。所以可以斷言,阿里口碑不會自建重資產的配送團隊,而是會將餓了么花一定時間并入囊中,復用現有的物流配送和地推團隊。
其次是消費閉環。新美大和騰訊之間的關系,如同京東與騰訊之間的復刻版。財務同樣都是獨立核算,不會影響彼此財報,但新美大和京東一樣,在微信這種殺手級產品里的入口位,最多只能是埋在某個二級頁面里,甚至是三級頁面里,而且并不能非常好的實現社交場景下的消費閉環、而且新美大一定會做自己的獨立支付工具,這對微信支付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這也會構成騰訊未來和新美大之間的沖突誘因。餓了么不會自己做支付工具,這會讓他們無痛融入阿里的業務體系。
新美大領跑,口碑+餓了么有反超機會
在最近這一年多的創業過程中,曾聊過不少小餐廳老板,他們都基本表示三家大的外賣平臺都會做,誰補貼多久做誰,沒有什么忠誠度而言。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大家更是一致有著“哪家補貼高選哪家”的觀點。考慮到資本層面三家目前暫時都還不差錢,那么要比拼的內功就是下沉和地推。
根據過往表現,這個行業目前是新美大主導,“口碑+餓了么”的地位類似滴滴并購前的快的,而“百度外賣”淪落為優步。當大平臺拼完一二線城市的時候,大家的注意力會放在三四線城市,這時候新美大在千團大戰中的實力和經驗將體現價值,對三四線城市的餐廳老板來說,“餓了嗎”和“百度外賣“要拿出更高的代價,才能換來合作機會。
實際上,口碑如果并購餓了么之后,其實是有反超機會的。目前看起來,好像外賣行業做的都是B2C外賣平臺服務,但在我看來,其實更像是C2C平臺,就如淘寶上賣衣服的其實許多都是小服裝店主。正如這次央視3.15曝光的問題一樣,其實現在的外賣平臺都無法嚴格控制商家的餐飲質量,而食品安全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從來都是天大的事情。所以這也似乎也點明了一個新的商業機會,外賣平臺和大型餐飲連鎖合營的中央廚房將是一個重要趨勢 ,只要能做到統一的供應鏈、品控、定價、物流、庫存和售后,在這個領域里,會出現一家如同京東那樣的B2C外賣平臺,這或許就是反超的機會。(文/誰App始人 王鼎文)
推薦閱讀
導讀:新年伊始,捷通華聲宣布為滿足人工智能技術爆發性應用需求,推出了靈云全方位人工智能開放平臺(hcicloud.com)的私有云版本—靈云全智能能力平臺,攜手系統>>>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誰”創始人王鼎文: 餓了么的唯一出路是被阿里收購?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9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