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王建林與馬云、董明珠與雷軍就“實體vs.電商”的賭局在業界乃至整個社會傳播開以來,三四年時間已經過去,實體與電商之爭似乎到了一個可以初窺端倪的階段。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兩組代表人物之間的PK,都以實體代表“認慫”放棄賭約而告終,仿佛互聯網代表已經不戰而勝。實情果真如此嗎?
本月底(7月31日),恰逢脫胎于萬達電商的飛凡正式上線運營一周年,帶著上面的疑問,我們不妨深入盤點一下這家定位于“實體+互聯網”的開放平臺,在一年的時間里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是否帶領實體商業剎住了被電商沖亂的陣腳?其結果對未來實體vs.電商的走勢能夠提供哪些有價值的判斷?
由內及外,飛凡快速做大B端“朋友圈”
飛凡將自己定義為“‘實體+互聯網’場景服務運營商,以實體商業經營和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整合最具價值的互聯網技術和資源,為實體商業的經營者、商家和消費者搭建一個全方位的互聯網開放平臺。”從中可見,飛凡首當其沖要做的事便是結盟盡可能多的實體商業經營者和商家,快速做大B端“朋友圈”。
這一點上飛凡采取的策略是由內及外、先易后難,首先讓母公司萬達集團旗下的大量萬達廣場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然后攜其成功經驗擴充到外部大型實體商業集團。
2015年8月1日,在飛凡正式上線最初的日子里,北京通州萬達廣場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大型商業實體。隨后,北京另一家--石景山萬達廣場也加入飛凡。通過與非凡的無縫對接,它們在短時間里取得了不俗的表現。9月,在飛凡APP正式上線運營一個月之際,北京愛琴海購物公園完成上線,成為首個加入飛凡的“外部”大型商業實體;10月,無錫最大的商業集團五洲國際集團與飛凡正式達成戰略合作;11月,上海立天唐人集團、南京水平方等加入飛凡;12月,步步高商業集團也與飛凡達成合作……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加入飛凡開放平臺的商業中心達到470家。
2016年,王健林直接定下了新增1000家飛凡合作商業中心的大目標。1月,新華百貨集團簽約飛凡;3月,南京中央商場集團、金輪天地控股有限公司、南京歡樂港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相繼簽約飛凡;4月,萬達金融增持17.57%股份,達成對中國四大零售ERP廠商之一、有著“便利店之王”之稱的上海海鼎的控股,將飛凡的場景服務拓展到零售門店一級,實現從大型商超到小型便利店的全覆蓋。
據飛凡商業聯盟截至6月的統計顯示,全國已有1250+商業項目與飛凡達成合作,平均每天有4個商業項目與飛凡簽約;入駐的商戶數量已經超過40000家,平均每小時都有4個商戶入駐飛凡平臺 。
上千家大型商業實體,以及入駐其中的數萬家品牌,壯大了飛凡想要結盟的B端“朋友圈”陣營,一如電商平臺吸引住交易一端的成千上萬的品牌商家一樣,這為飛凡商業聯盟接下來的大會員、大數據、大營銷等服務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實體行業的迅速結盟、抱團取暖也預示著,飛凡開放平臺所倡導和堅持的“+互聯網”思維及實踐,正受到越來越多實體經營者的擁戴。
效法電商,飛凡帶領實體不斷取悅C端消費者
B端突飛猛進的同時,飛凡也沒有放下對C端的重視。飛凡的商業邏輯是通過全新的線上線下結合的營銷方式,為購物中心搭建WiFi、Beacon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停車、找店、排隊、電影等服務,增強消費者線下購物體驗。從中不難看出,飛凡結盟并賦能B端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取悅消費者、讓消費者爽,進而提升實體運營者及商家們的運營及營銷能力,最終提升盈利水平。
除了提供上述能讓消費者實現場景化、智慧化購物的基礎設施外(對消費者來說主要在飛凡APP上實現),飛凡在取悅消費者方面所做的努力還在于攜手商家“造節”營銷,以類似于電商購物節的方式打動用戶、圈住用戶,讓他們愛上能夠提供更好品質、更高體驗的場景化、智慧化消費。
資料顯示,飛凡上線首日APP下載量達2.86萬,實現交易超過1.5萬筆。作為單個萬達廣場的成績,這無異于打下了一個好的開端。規模大一些的營銷試水來自2015年12月的“雙旦”期間,當時飛凡聯合了全國200家購物中心共同推出了大型促銷活動。第一次嘗試,200家實體共錄得12億元銷售額的成績,為大范圍的實體聯動營銷創下一個參照基準。
接下來,2016年2月份的情人節,5月份的五一勞動節黃金周,直至上月的618年中購物節,飛凡發起的集體營銷活動規模越來越大,成績也越來越亮眼。到618時,飛凡商業聯盟參與節日營銷的實體商業已經從去年12月的200家增加到3100家,并創下120億元銷售額、10.48億次APP訪問量的佳績。按日均量來計算,這兩個數據相比去年“雙旦”的數值分別增長了150%和96%。
消費者對飛凡的熱情還體現在更多維度。618之后,飛凡APP的注冊用戶達到了1.2億,活躍用戶超過4460萬。單618活動期間,飛凡APP的新增下載量就達到420萬次,期間近10.5億次的訪問量反映出飛凡用戶已經逐漸形成了“用APP逛街”的習慣。尤其是在6.17-6.19三天活動“正賽”期間,飛凡APP共獲得4.7億次訪問量,單小時訪問峰值達2300萬人次。這些成績,可以說每一項都創下了實體商業之最。
盡管120億元的銷售額相比電商“一哥”阿里在去年雙十一期間創下的912億元的電商最高節日銷售記錄還有不小的距離,其它各維度的數據相比發展多年的傳統電商行業也還有一定的差距,但作為實體商業領域的第一次,其震撼力已經不容小覷。它表明,當實體商業有條件、有能力去像電商一樣服務消費者,甚至更好地滿足他們不斷演進的需求時,消費者“反哺”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
生態初現,大平臺背后的大數據和大金融
隨著B端“朋友圈”不斷壯大,C端認可度迅速提高,不可否認一周歲的飛凡已經生態初現,開始帶領實體展開逆襲。當然,類比電商平臺們的生存現狀,單純地聚集B端和C端是不具備強勁生命力的,關鍵還要看各方的化學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態。
對實體商業生態來說,B端需要更多客流以及便于營銷運營的智慧化基礎設施,C端需要更好的商品品質和讓人尖叫的消費體驗。兩相碰撞下,飛凡除了已形成有效連接B端和C端的大平臺外,大數據和大金融版圖也初見端倪。
在7月12日舉行的飛凡商業聯盟瘋狂年中慶總結大會上,飛凡發布了上線近一年來飛凡的消費者大數據,填補了中國實體消費領域的用戶行為畫像空白。這份數據主打消費者逛街行為,其中包括性別、年齡、角色、所在城市、消費類別等多維度的數據,對實體商業更加精準了解消費者提供了捷徑。這些結構化的大數據,對轉型期的實體商業來說價值連城,相信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將被運用到飛凡商業聯盟的成員企業中去,為它們的精準營銷、經營轉型提供一手指導。
商業活動離不開金融支持,飛凡的高歌猛進把萬達金融帶入了更多的消費場景,反過來萬達金融又得以更好地服務實體商業生態。618活動期間,飛凡線上交易達到1078萬筆,其中6.18活動三天的交易筆數為951萬,日均交易筆數較“雙旦”期間增加了140%。除讓交易更便捷的移動支付之外,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當下,實體商家們需要貸款支持,消費者也需要分期、信貸、理財等服務。滿足好這些需求,不僅能助力實現萬達的大金融構想,也將大大增強飛凡商業聯盟生態的粘性。
當電商平臺們開啟“價值轉移”,紛紛踏上“平臺-數據-金融”的發展道路時,后來者飛凡能夠在一年內看清并同步規劃三大平臺的布局與發展,同時又讓它們相輔相成、有機統一地融合在一起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實體“+互聯網”轉型,這恐怕也是飛凡最引以為傲的周歲成績之一。
結語:
總之整體來看,為“實體+互聯網”代言的飛凡在上線一周年里取得的成績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其一邊簽約各大實體商業運營商,快速壯大商家聯盟;一邊著力打造大型營銷活動,聯手商家全力滿足并取悅實體消費者,用規模和影響力上的飛躍,證明了“實體+互聯網”這條道路正當其時!特別是618的 “大練兵”,飛凡商業聯盟3100家實體實現120億銷售額的成績堪稱一鳴驚人,給經濟低迷期的實體經營者注入了強勁信心!
毫無疑問,今年618以后,在電商群雄爭霸的棋局中,已經有了為“實體+互聯網”代言、剛滿周歲的飛凡的一席之地!而面向未來,當傳統電商平臺紛紛遭遇線上流量及獲客瓶頸,整個零售市場可電商化的份額被開發殆盡的時候,占據90%份額的線下實體消費市場將成為各大平臺的兵家必爭之地。當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遇上“+互聯網”的代言人飛凡,誰能在這輪新變革中快速崛起并脫穎而出?一切才剛剛開始,值得持續關注!
推薦閱讀
自7月伊始,天氣日漸炎熱,時至大暑,正乃一年之中最熱之際,而此時的國內電子圈也被HCFT品牌盛會投票大潮帶得沸騰。在近一個月的投票中,眾企業之間的爭奪從不曾停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為“實體+互聯網”代言 飛凡一周年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300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