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在中國,更是面向全球,我們希望鏈接全世界的自行車,讓世界上沒有陌生的角落。”5月17日,ofo小黃車聯合創始人于信在ofo小黃車品牌升級發布會暨ofo小黃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戰略合作啟動儀式上發出的一句宣言。
此次“517”ofo小黃車品牌日的主題為“the one”——“第一”、“唯一”。 截至5月,ofo小黃車已在全球4個國家、100個城市同步運營,連接車輛近500萬輛,用戶累計騎行達10億次,和ofo小黃車合作的自行車供應商產能占到共享單車全行業的70%。在全球共享單車行業,ofo小黃車連接單車數量第一,覆蓋國家和城市數量第一,產能第一,用戶量第一,訂單量第一,用戶累計使用次數第一, “the one”實至名歸。

另據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Trustdata近期發布《2017年Q1中國共享單車行業用戶監測報告》,數據顯示:覆蓋更廣、更懂用戶的ofo實現了用戶增量的巨大突破。自去年6月起,ofo用戶月留存率連續7個月高于行業平均值70%,超高新用戶留存率,繼續穩居行業第一的寶座。
但在耀眼的成績下,“我們還能為這個世界做點什么。”這是于信的思考,也是ofo小黃車一直堅守的初心。上個月,ofo小黃車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全球范圍內推廣“一公里計劃”,利用各自全球網絡優勢,推廣低碳的單車出行方式,號召全民參與騎行。
截至今年5月,ofo進軍的海外市場已包括歐洲、北美、東南亞等數個國家和地區,輕便可愛的小黃車不僅現身在硅谷、倫敦街頭,也被騎到哈佛校園、聯合國門口。
初心:用綠色出行分享快樂
用ofo連接世界的夢想緣起于ofo創始人兼CEO戴威此前的一段支教經歷。
戴威回憶起他在青海支教時與小伙伴們騎自行車去吃麥當勞的日子,“要把單車出行這種理念帶給更多的人,用健康、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帶給人快樂。”這是戴威在創立ofo公司時的思考,也是他所說的“不變的初心”。
當街頭到處都是小黃車的靚麗風景線,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兩年前只有幾個人的小團隊打下的一片天下。

王耿是除了ofo管理層以外的第一個員工,2014年9月因為對騎行的熱愛而加入ofo。在此之前,他從事藥品研發工作。
ofo最初的辦公地在五道口30多平的開間,“門牌號我很有意思,2-B-518,感覺在說’2B我要發’。”王耿回憶起ofo創業初期的日子,打趣說,“或許是門牌號了帶給了大家幸運。”
2015年5月12日,是ofo小黃車誕生的日子,戴威的團隊經過反復斟酌和推演,創業方向從騎游調整為共享單車。
一個新的方向,一切又要從零開始:貼海報、收車、安鎖、上牌、投放……忙碌卻充實的日子里,團隊逐漸壯大。
“之所以有今天的ofo,是因為騎行本身就是我們的興趣愛好,’最后一公里’本身也是出行市場剛需。”王耿說。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非常深刻,2015年8月的團建,整個團隊從五道口到古北水鎮完成了140公里左右的騎行。實際上,團隊大部分人馬都沒有騎車超過30公里的經驗。但所有人都完成了騎行,包括團隊里姑娘。騎行是一件很考驗毅力的事情,也讓我們團隊有了戰友般的情誼。”王耿說。
在短短的兩年里,ofo的團隊已經擴大了數十倍,但無論ofo怎樣壯大,不斷保持初心依舊非常重要。
從全民小黃車到全球小黃車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兩年來不斷壯大的背后,有ofo在產業合作、用戶體驗方面的持續布局。

在中國的大街小巷看到ofo的身影,僅是小黃車跨出的第一步。眼下,ofo不僅在快速拓展本土用戶,也在同步拓展全球市場。
經過反復的調研和慎重的思考,ofo選擇了國民老牌自行車“鳳凰”作為合作伙伴。早在去年12月,ofo與鳳凰自行車首次攜手共闖美國市場。
而在今天(5月17日)品牌發布日上,ofo宣布將合作拓展到共享單車研發制造、產能及供應鏈、品牌戰略合作、海外市場布局等多個領域。具體到海外市場,有了鳳凰在全球80多個國家的營銷和物流渠道,ofo將進一步向全球市場拓展。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如何在全球化過程中快速本地化,盡可能的滿足當地用戶的需求,對ofo等出海企業來說仍然是不小的挑戰。
但在戴威和ofo團隊看來,即便各個國家的用戶習慣、政策法規、文化習慣存在差異,通過不斷嘗試,具備不斷面對具體問題并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當地、聚焦用戶體驗,才能獲得更多用戶,離夢想更近一步。
“自行車是’全球通用語言’,這讓我們具備全球化運營的良好基礎。新共享時代,創造連接就是創造價值。” 于信說。以快消品為例,可口可樂不僅能得到美國人的喜愛,在印度、東南亞也一樣受到年輕人的熱捧。
當前,ofo在全球連接的車輛近500萬,在4個國家同步運營,全球城市覆蓋數量已達100城,全球用戶累計騎行次數達到了10億。小黃車不僅現身硅谷、倫敦街頭,甚至被騎到了哈佛校園、聯合國門口。
在海上絲綢之路首站“新加坡”,ofo得到了新加坡民眾,乃至新加坡總理的支持。此外,ofo還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發起“一公里計劃”,利用各自全球網絡優勢推廣共享單車出行方式。
把“最后一公里”變成“最好一公里”
在此次ofo的品牌日上,ofo還對未來進行了暢想:希望通過共享單車這一模式承載起自行車未來200年的發展,建設一個有效減少大氣污染、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節能減排、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型交通體系。
基于共同的目標,ofo聯手聯合國發起了“最后一公里”計劃,“相信這個世界能因為ofo的努力,而有一些不同。憑借智能化技術和具有前瞻性的共享理念,ofo收獲的不只是人們的目光、全球的市場,還有我們的初心——讓世界更加美好。”ofo小黃車聯合創始人張巳丁說。
現場發布的幾個數據,透露著ofo對業內的霸主地位的自信。在張巳丁看來,能力和責任是正相關的,同時他也表示出對未來的決心,一句“中國智造之路,再坎坷也是騎出來的”,相信不久的將來,全世界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都能看懂ofo所代表的含義,真正做到讓世界沒有陌生的角落。同時,把綠色環保、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帶給跟多的人們,讓最后一公里變成最好的一公里。

推薦閱讀
以AlphaGo為分水嶺,中國的企業發生了一次從“互聯網+”到“AI+”的轉型。各個行業都在思考,基于大數據分析的AI究竟能帶來怎樣的改變。如果說2016>>>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ofo各項數據牢居第一 加速“出海”讓世界沒有陌生角落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303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