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三星和LG正在緊鑼密鼓地縮減液晶產能,將大量液晶產線出售或轉產OLED。目前國際OLED顯示市場,三星與LG分別將中小屏和大屏市場瓜分,場上似乎缺少了上代王者——日本企業的身影。
從獨霸天下到退守一隅
二戰之后,日本在戰后復興的過程中,便是以船舶、汽車和電視作為經濟的支柱。當時韓國的三星和LG(當時的金星)作為鄰國的小弟,靠從日立與三洋引進技術與零部件開始走上電視行業舞臺。

當時的日本以對技術和畫質的極致追求獨占鰲頭。然而這種執著也在后來成為了日本電視沒落的源頭。上世紀末,液晶技術落地,但卻因為畫質不如CRT而被索尼、松下等電視企業嗤之以鼻。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液晶因為價格和尺寸因素迅速占領市場,并在量產之后漸漸解決了畫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押對了寶的韓國企業成功登上王座,日企逐漸沒落,甚至被后起之秀中國超越。從下面兩張圖,可以直觀看到日本顯示行業的變化。


近年,日本顯示企業頻頻出售業務“瘦身”,而中資家電企業則開啟了收購模式。2016年,鴻海集團以7000億日元收購夏普;同年,東芝白電業務出售給美的集團;更早些時候,三洋家電業務被松下出售給海爾。

如今的市場環境是,中國企業把持著液晶市場話語權,韓國三星和LG則主導著OLED市場,而曾經的王者,日本卻似乎在顯示領域毫無建樹,眾多曾經輝煌的品牌放棄了全球市場,選擇退守本土。看起來日本在顯示領域似乎已經邊緣化?
日系落敗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并不盡然。
以如今被視為顯示行業未來的OLED技術為例,表面上來看,三星和LG近乎瓜分了全部OLED市場,日本電視廠商對OLED電視態度保守,但事實上,OLED面板生產的關鍵設備——真空蒸鍍機,卻被日本獨力壟斷。

生產這種真空蒸鍍機是位于日本本州島中北岸港市見附市的一個小工廠,叫做Canon TOKKI,僅有343名員工,每年卻能創造數十億美金的產值。蒸鍍機的工作是將OLED發光材料附著在玻璃基板上,在OLED生產制造中必不可少。但Canon TOKKI一年卻僅能產區區九臺蒸鍍機,廠商的訂單往往要等兩年以上,說其掌握著OLED產業的咽喉也不為過。

想要生產OLED面板,Canon TOKKI的真空蒸鍍機無異于一張入場券。為了從三星口中搶奪蘋果iPhone的OLED屏幕訂單,LG近期斥資逾兩億美金終于從訂單大量堆積的Canon TOKKI“搶”到兩臺蒸鍍機,預計于今年底和明年初各交付一臺,將能夠給LG帶來每月3萬片第六代OLED面板的產能。
除Canon TLKKI之外,還有大量日本企業在OLED生產鏈條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比如OLED生產必須的蒸發掩膜大多由Dai日本印刷公司生產,日本電氣玻璃公司制造的玻璃基板,日本出光興產的OLED發光材料等。

另外不得不提的,目前尚未成熟的,比蒸鍍技術成本便宜90%的OLED印刷技術,最接近完成的廠商是日本三菱化學;在高端OLED監視設備大面積應用的廣電領域,形成近乎獨占態勢的也是日本公司——索尼。
也就是說,我們感受到日本品牌正在漸漸消失,更多的是因為日本企業在2C業務上的收縮。在行業上游,日本卻仍然擁有話語權。
而在日本逐漸放棄的銷售和制造市場,也是中國一直積極布局的戰場。在吃掉日本品牌海外授權之外,中國企業對液晶面板的生產和制造已經爐火純青,甚至令韓國三星和LG漸漸放棄與我們正面對決,開啟去液晶化腳步。在OLED領域,中國也并沒有被拋開。

上表是中國目前已投產、建設中及即將投建的OLED面板生產線,中國各面板廠商幾乎全部都有所布局。在未來3-5年這些生產線進入產能釋放期后,中國與韓國顯示行業之間的差距將會持續減小。至于在顯示技術上游的更進一步,與日本站上同一水平,則可能需要更久的行業積淀。
推薦閱讀
據CNBC北京時間6月27日報道,亞馬遜云計算部門正開發一款翻譯服務,開發者可使用其將他們的網站和應用制作成多個語言版本。 亞馬遜CEO貝佐斯 亞馬遜此前就>>>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韓國OLED產業被日本蒸鍍機左右 究竟誰才是最終贏家?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30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