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電視機問世80多年以來,顯示技術的不斷革新,從黑白到彩色、從2D到3D、從標清到超高清,呈現的畫面越來越精美,然而似乎卻越來越難以將大眾留在電視機前,這與互聯網時代內容來源的爆發有關,豐富而個性化的內容通過網絡呈現。實際上,并非人們不愛看電視,而是由于大多數人白天忙碌沒有時間看電視,只剩下碎片化時間,因此移動小屏更符合人們的需求,讓交互形式局限在用遙控器切換頻道的傳統電視開始變得與用戶愈加疏遠。
早在六年前就開始發力電視語音交互的長虹,在10月12日再次帶來了劃時代的人工智能CHiQ電視5K,這次在成都舉辦的品鑒會,將其遠場語音、聲紋識別、模糊檢索三大核心賣點展示的淋漓盡致,尤其是長虹首次在人工智能電視行業應用的聲紋識別技術,更是與同行業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關鍵技術。
聲紋識別賦予電視辨識家庭成員的能力
聲紋識別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可以識別發出語音指令者的具體身份特質,再根據每個人的選擇喜好、觀看歷史,推薦音視頻節目。而其他競品的語音識別功能,還停留在忽略語音指令由誰發出的這一關鍵問題,僅僅根據歷史瀏覽和語義理解來實現節目推薦,然而這對于家庭用戶而言,卻是最不該忽略的一環,在當前人工智能電視的技術中,用戶行為畫像被列為基礎數據之一,而不能夠對家庭成員進行細分,將大大降低用戶行為分析的準確度。

在品鑒會現場,CHiQ電視產品經理陳科宇與另一位女嘉賓扮演起家庭成員的角色,當說出“我要看電影”的指令時,CHiQ智能電視給出的推薦片源并不相同,而且界面亦根據聲紋識別選擇了不同的圖案色彩,成年男性、女性和兒童的界面及推薦結果都分別對應其性格特征和觀看習慣,而當從未使用過這臺電視的嘉賓開口時,CHiQ識別到這是一個陌生人,因此只按系統默認推薦了視頻。
陳科宇介紹到,長虹應用國際前沿的I-vector技術為聲紋建模,同時借助云計算平臺,建立起每個家庭成員獨一無二的聲紋數據庫,能夠在家庭應用環境中快速精準地實現家庭成員的身份識別,識別率超過90%。
據了解,達到如此出色識別率并不容易,長虹聲紋識別項目組在開發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在項目初期,聲紋數據少是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無法對建立的模型進行有效的驗證及訓練。而聲紋識別算法需要在足夠多的訓練數據的條件下,才能夠準確地學習到不同說話人之間差異性。為此,項目組的每一個成員每天按時拿著遙控器,不停的呼喊“長虹小白…我要看…我想看…”,一遍、兩遍…無數遍,日復一日地采集聲紋樣本。
有了足夠多的數據,聲紋識別算法的設計開始變得更為重要。此前項目組的技術積累主要在圖像識別領域,并沒有語音相關領域的經驗,因此算法的設計尤為艱辛。項目組核心成員吳郢教授身在美國,每周都會定時兩次通過視頻會議和國內的項目組成員討論,經過三個月左右的努力,終于完成了算法的設計、服務器的部署,并成功交付。
模糊搜片和遠場語音 讓人工智能更親切
現在許多人工智能電視以遙控器內置麥克風采集用戶語音指令,這讓語音交互的連貫性大打折扣,而CHiQ5K配備集成式陣列麥克風,實現5米范圍內的遠場語音采集,并且能夠實現語音開關機,從打開電視到完成節目播放,全程無需遙控器,只通過語音控制即可實現。
計算機可以在精確的指令下完成各種任務,而人工智能的價值在于識別自然對話和不那么精準的指令,長虹CHiQ5具備的模糊搜片能力,帶來了強大的相關性分析和糾錯能力,即便用戶表達不夠準確,也能夠呈現用戶希望的影視資源。
以模糊檢索功能為例,用戶在點播視頻的時候,不慎將《羋月傳》中的“羋”字按錯,打成了“半”字,這時候電視機智能系統可以自行判別,并根據用戶大數據進行關鍵詞糾錯,從而將點播節目定位到《羋月傳》上。
對于這一功能的實現,陳科宇談到“具有這樣的交互功能需要技術體系的協同支撐,在人工智能電視Q5K的身后,有基礎數據平臺、語義平臺、用戶畫像平臺和媒資匯聚平臺進行支撐。電視具有語義理解算法、檢索算法、推薦算法、數據挖掘算法四種算法系統。同時還有設備控制協議、基礎應用管理協議、數據查詢協議和算法功能協議。擁有如此技術系統支撐的人工智能電視Q5K具有強交互、可成長、可思考、可廣泛協同其他設備的特點。”
聲紋識別、遠場語音、模糊搜片,看起來簡單精煉的三個特質,背后凝聚了長虹人多年研發成果的積淀,長虹新一代人工智能電視Q5K的推出,刷新中國在世界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新高度,確立人工智能電視的技術新標桿,為電視這一傳統家庭娛樂中心帶來了革命性的交互體驗。
推薦閱讀
長虹CHiQ電視聲紋識別更懂你 確定人工智能電視的技術新標桿
圍繞著“更懂你”的人工智能電視消費需求和自身創新追求,長虹電視始終拼殺在AI電視的最前沿,每一次的產品升級或新品發布似乎都能引起世人巨大的驚嘆。10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全球首款聲紋識別人工智能電視上市 長虹再度掀起交互革命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30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