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日本百年老店神戶制鋼公開承認造假,日本制造走下神壇的消息不絕于耳。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制造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
10月16日,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首批美國波士頓橙線地鐵車下線,預計將在12月份運抵美國,成為首次登陸美國市場的國產軌道交通裝備。屆時,美國民眾將體驗“中國速度”。
相比于“中國制造”的產品直接出口外,這兩年“中國制造”對海外企業的改造賦能愈加明顯。其中,代表中國制造高端水平的富士康,對走下神壇的日本知名品牌夏普的注資賦能算是一例。
此前,從“液晶之父”到巨虧、拋售,百年夏普一度成為日本制造業衰落的典型。但是,從2012年3月,鴻海與夏普達成出資協議后,改造夏普的曙光逐漸出現,自2016年8月富士康注資夏普之后,夏普當年第四季度財報便由虧轉盈,今年更是發力,重新回歸到全球家電高端品牌和市場地位的序列。
數據顯示,僅618電商節夏普一家占據整體市場銷售額36.9%。而在8月底,夏普在中國上海、中國臺灣、日本東京、德國柏林等全球四地,同步發布全球首款消費級8K電視。
從迅速的扭虧為盈,到科技的進一步創新,是中國制造影響并改造世界知名品牌的一次成功案例。那么,夏普被富士康注資賦能后發生了什么?富士康賦能夏普為中國制造更深層次地出海提供了哪些可借鑒的經驗?
改造夏普
百年夏普有一部輝煌的企業史。自夏普創立以來,開展的業務從收音機、太陽能電池、再到液晶顯示器,夏普相繼推出了多個“日本首次”、“世界首次”的產品。
但近些年來,夏普卻連年虧損。2014年,夏普虧損2000億日元以上,高額的虧損以及負債,使其不得不對外拋售。最終于2016年8月12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向夏普出資3888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獲得其66%股權,成功注資夏普品牌。
與諸多日本電器制造商一樣,夏普的衰落有著多重的原因:緩慢的日本公司文化、市場反應較慢、其主要產品液晶面板和電視供過于求……這些因素越來越突出的時候,單調的夏普變得不受歡迎了。
富士康的進入,恰好可以在供應鏈和生產成本上彌合部分劣勢,并且在人事、運營、供應鏈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策略。按照富士康的規劃,夏普資源集中在商品企劃、開發與銷售;而采購、生產制造交由鴻海負責,運用富士康的資源,增加產能。
富士康在采購上的規模優勢、制造上的能量是巨大的。以液晶電視為例,夏普2017年的部分產品由鴻海代工生產,在此之前,夏普在上海設立了制造廠,去年底,富士康投資610億在廣州建廠,打造10.5代線的8K生態產業基地,而如今,富士康全球產線都將成為夏普生產的資源,這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夏普的生產成本。
降低成本,高貴不貴,以更親民的價格和營銷方式,不斷提升夏普市場占有率,是富士康注資夏普之后的貫穿策略,與此同時,富士康憑借對幾十年中國消費者市場的深度理解,幫助夏普重新打開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以一系列營銷措施,不斷擴大著夏普的音量。
除了深度參與雙11、618等電商節外,夏普還積極運用現代化和多重的營銷手段,植入大量綜藝節目,讓消費者感知到夏普的存在。
從液晶之父到8K之父的新夏普
富士康作為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商,是蘋果、三星等手機廠商的代工廠,具備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擁有全球領先的產業鏈協調優勢,同時在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對管理效率的深度琢磨、深層次的產品開發技術上具有很大優勢,而夏普則在液晶顯示、凈離子群等諸多技術領域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在消費者心中擁有長久的品牌地位。
富士康正是看中了兩者的互補空間, 不斷加碼對夏普的改造和賦能,不持續投入進行對新技術的研發,加速技術研發商品化、市場化,投入更多的市場營運的預算,讓夏普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品質不斷提升。
而在富士康賦能下,夏普也從原來依賴液晶電視的單一增長,即將轉變為以8K技術、IoT/IT機器和云服務為紐帶,聯結智能家庭、智慧辦公、智能工廠、智慧城市的生態系統的多元增長。
事實也是按照規劃進行。在解決夏普生存問題并幫助夏普重歸電視一線高端陣營后,富士康投入大量科技創新精力,發布了全球首款8K電視。富士康科技集團副總裁陳振國曾表示,從8K片源拍攝、內容編輯、存儲、傳輸,直至終端8K內容播放,夏普建構的絕不啻一臺電視,而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為了印證富士康建構8K產業鏈平臺的決心,夏普同時宣布富士康鷺湖全球未來顯示技術及創新應用研發中心正式啟動建設,該項目已列為深圳市2017年度重大項目。
進入富士康時代的夏普,正在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表達它的企業個性。從重煥液晶之父的光彩到拿下8K之父的新名號,讓不少彩電同行已經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來自夏普的壓力。比如,當幾乎所有彩電企業都認為2017年倍感艱難的時候,夏普今年的業績超出預想。
“中國制造”出海路徑轉型
代表中國制造高端水平的富士康與夏普“聯姻”,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賦予“老字號”企業以新的活力。相關專家分析,中國制造“走出去”不再是單純出口產品的“賣賣賣”,也不僅僅是海外收購、投資并購式的“買買買”,更不是為了在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取長補短,而是已經具備“賦能”的能力,通過產業鏈的整合與賦能,已有能力改造全球知名品牌和企業,并使之成為代表中國制造高端水平的品牌。
這其中,獲得產業鏈上游品牌資產,是中國制造出海轉型的一大方向。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認為,中國制造要想實現轉型,必須從幕后走到臺前。如鴻海這樣的著名代工集團,通過收購或其他有效方法,獲得產業鏈上游的品牌資產是產業升級至關重要的一步。
中國制造,從模仿到創新,從貼牌生產到獲得品牌資產,中國制造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的位置,正是通過這樣一次次轉型升級打拼出來的。富士康賦能夏普的成功,也是中國制造全球影響力升級的縮影,正在逐步由產業鏈底層的執行者,向產業鏈上游的引領者升級。正在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正在從被動承接轉向主動布局,以“中國制造”的動力重構全球產業新格局。
推薦閱讀
電視、冰箱、洗衣機,以往被稱為“老三樣”的家用電器,在中國制造崛起的大環境下煥發出了全新的活力,并實現了對國際品牌的超越。CCTV-2于10月16日播出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從富士康賦能夏普,看中國制造的全球影響力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30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