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人民日報報道,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這幾天,有關航天的消息又有大事在引發關注和熱議:「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預計在近日墜入地球大氣層燒毀,完成最后的“謝幕”」,各位平時對目標飛行器是什么都不清楚的熱心觀眾們紛紛參與討論關注的焦點是——天宮一號沒燃盡的碎片掉下來會不會砸到我啊?

1997年,一位名為Lottie Williams的美國人跟一塊落入地球的美國火箭第二級碎片擦肩而過(未擊中)
天宮一號會不會砸到你?
答案是:被天宮一號砸中的概率不為0,但不如去買彩票中個頭彩更現實一些。

科普時間到!請認真聽講~據中國網報道,天宮一號重8.5噸,它重歸地球是一個漸進過程,它會在穿越大氣層時逐漸加速,也會在與大氣層的劇烈摩擦下破裂解體,到距離地球100公里處高空時,開始升溫、燃燒。除了少數高密度的部件,比如燃料箱或火箭引擎,其他部件應該都會在大氣層里解體,剩下沒有燒盡的殘片會墜落地表。
一看到還是有天宮一號的殘片會墜落你就緊張了——這不還是有可能會砸到人的?先別想這么多,要善于看到事物的陽光面嘛。澳大利亞航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阿博塔尼奧斯表示,天宮一號燃燒時,地球上處于夜晚的地區人們可以看到像隕石或流星一樣的發光物體在夜空劃過。來,陪你一起去看流星雨劃在這夜空上怎么樣?
然后就說一下一個人被天宮一號碎片砸中的概率。
在世界范圍內,廢棄航天器(不同于有巨大翼面的航天飛機或者受到保護且帶有降落傘等裝置的返回艙)精確落點的預測都是個頂級難題。更何況天宮這種形狀不規則且毫無防護的廢棄航天器,基本只能大概劃分一個巨大的潛在殘骸落區。因此這種廢棄航天器,也就是所謂的太空垃圾,進入地球大氣層高速運動后殘留的碎片,是不可準確預測落在地球某處,以及幾乎不可能通過主動的動力來實現實時控制的。
歐洲宇航局(ESA)早就預計,天宮一號殘骸落地的范圍在北緯42.8度和南緯42.8度之間,相當于西班牙北部和澳大利亞南部之間的區域,而地球大部分的地區由水或冰覆蓋,或者是無人居住。雖然天宮一號具體精準的墜入地點未可提前預測,但你完全不必擔心,因為據權威統計,地面上的人被天宮一號碎片擊中的概率,比每年被閃電擊中的概率還要小1000萬倍。在航天史上,還未有由于空間碎片掉落而造成人員傷亡的案列。
所以一個人被天宮一號殘骸擊中的幾率,是不到中大樂透幾率的百萬分之一。那么,與其擔心被天宮一號砸中的幾率,不如把這個可能性放在中大樂透上怎么樣?
天宮一號為何是中國航天史里程碑?
很多人不理解天宮一號作為一個不知所云的[目標飛行器],對于中國航天史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它曾輝煌一時又即將在一場燃燒中化為虛無,它的價值真的被充分利用了嗎?
要想了解天宮一號使命的完成到底意味著什么,首先要簡單了解下我國的載人航天史。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準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設計之初,便確定了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實現天地往返,和發射載人飛船帶航天員上太空溜一圈,并安全、精準地返回地面。大家看到了,神州五號成功返航、楊利偉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即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圓滿完成;
第二步,實現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和太空行走、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等多項任務,并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神六和神七載人飛船相繼發射,是為第二步的前半部分,而天宮一號的使命就是就是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它意味著我國擁有了建立初步空間站的能力,為第三步(建立空間站)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第三步,建立空間站。
天宮一號于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先后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務,謙虛地說,它的價值被超額利用,物超所值,功成身退。
結束了神舟十號任務以后,天宮一號已完成所有使命,它預先設計僅兩年的壽命,并沒有在2013年底結束,而是又超額服役了兩年多之久,它在太空中孤獨而漫長地旅行著,終于在2016年3月16日終止數據服務,全面且超額地完成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
從戰略方面說,天宮一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向最后一步走——建立空間站的先驅,它的成功,也為未來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奠定了充足的信心和資本。
從技術方面說,天宮一號在載人航天對接技術上的突破,打破了蘇美兩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全世界近50年的壟斷。
所以,天宮一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它的功績,不會因為一場燃燒所磨滅,它將燦爛永存。
那為什么探索宇宙?影響我吃飯嗎?
影響!
不信?接著往下看就知道咯。
關于我們為什么要探索宇宙,從人類航天事業開始發展至今,一直不乏追問和質疑的聲音。在那遙遠的外太空探索的成果,除了滿足某種求知欲和好奇心,對于我們人類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響?相對就在這片土地上近在遲尺的衣食住行難題還有許多未解決,是不是將其巨大的資源著眼于當下的現實生活難題更有意義?

早在1970年,一位贊比亞修女給時任NASA航行中心科學副總監史都林格博士就寫信表達了疑問:有這么多人吃不上飯,為什么還要花幾十億、幾百億美元,去探索宇宙?
史都林格博士被修女一直獻身幫助身處困境同胞的事業所觸動,在給她的回信上解答了包括修女在內的很多普通人的疑問——為什么要探索宇宙?

隨同信件寄出的照片是1968年圣誕節,阿波羅 8號在環月軌道上拍攝的地球,名為「升起的地球」
史都林格博士信中舉例講述航天事業追求與發展中,在農業方面,人造衛星對農作物所生長土地的檢測分析,給糧食年產量帶來數以十億美元提升的成果。通過衛星進行檢測與分析來提高食品的產量,以及通過共同的航空科學理念與追求改善國際關系,僅僅是航空事業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兩個方面,更重要的兩個作用是: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比如航天工程需要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所以就要不斷尋找新材料、新方法,開發更好的工程系統,制作更可靠的流程,甚至是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發現全新的自然規律和科學技術,可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以探索宇宙為充滿挑戰的目標,燃起的想象力和堅定的行動力,從而激發出強大的創新精神,讓每年為航天發明的新技術以成千上萬的數量被用于日常生活中。包括更環保的廚房用具、更高效的交通工具、更精密的醫療器械以及更科學的食品檢測系統手段等等。
由此可見,探索宇宙可以說真的很影響你吃飯的質量和飯量了。
航天空間站和方便面還能有淵源?
再回看我們眼前,中國航天史從1956年由著名科學家鄧稼先提出書面建議開始至今,已經飛速發展到世界前列水平,全民對于航天事業的關注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熱度。社會上一些企業如蒙牛、康師傅、福臨門等也開始與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在彰顯和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也將航天精神帶到全產業鏈管理的各個環節,推動行業的食品安全品質進入到航天級標準。

這也讓我們知道,中國航天事業的背后支持已經不僅僅依靠政府和國家,一些社會責任杰出的企業也加入對宇宙的探索、對航天事業目標的追求大陣營中。自然,社會企業和航天事業的攜手,也讓諸如康師傅、蒙牛這種對航天事業愛得很深的企業在未來的食品研發中,以航天品質和科學精神為向導,讓消費者吃到具有航天屬性的食物。
因此,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不僅關乎宏觀的宇宙科學,還為人類的美食提供了更多想象,甚至有些食物本來就自帶航天基因。比如,被譽為國民美食的方便面就與航天事業淵源頗深。宇航員在太空工作期間為解決食品的保鮮和營養問題用到的FD技術(真空冷凍干燥),就被運用于方便面蔬菜包的生產過程。但顯然泡面界的老大康師傅沒有止步于此,據說,與中國航天事業成為親密朋友的康師傅正在一心一意醞釀著太空面的誕生。

想想未來與遠在空間站的航天員,同一個宇宙同一杯泡面,是不是還有點雞凍呢~
結束語
當功成身退的天宮一號再次穿越地球大氣層,滑出一朵璀璨的光炬,化作萬束火光散射并消隕在地球這面它曾熟知的空氣里,在中國載人航天史上,一座劃時代的豐碑在某種意義上永遠刻進了宇宙空間,它的落款是人類。
推薦閱讀
2018年3月,搜狗搜索聯合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數學工程與先進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卡塔爾計算研究所、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單位,共同研發推出了世界上首個基于超級計算機>>>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30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