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賓:濟 群
濟群法師是國內從事佛學研究及教學、弘法的知名法師。法師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縣一個佛教家庭,曾在寧德支提寺、閩侯雪峰寺體驗寺院生活。1979年從鼓山涌泉寺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1981年于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1984年畢業于中國佛學院,隨后到莆田廣化寺等處參學。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并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主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 近二十年來,法師在修學之余發表了數十萬字的佛學論文,并積極從事弘法事業,時常在歐洲、澳洲、港臺及大陸各地高等院校、信眾團體、寺院應邀演講。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心經的人生智慧》、《學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等人生佛教系列叢書。
1999年出版《人生佛教叢書》三本,在社會各界影響廣泛,并陸續推出《人生佛教小叢書系列》三輯,包括《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等十五本,與社會大眾廣結法緣。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此后,更將弘法重點轉向道次第、菩提心、皈依的弘揚,著重佛法基礎建設,希望佛弟子們能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
法師繼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融入現實生活中。
佛法對人生問題的解決,是從心理入手,這就必須了解心的特征。
心是多元、復合的作用
佛法認為,心具有多元、復合的作用,是由各種心理因素組成。首先是普通心理,相當于心理學所說的感覺、情緒、注意、表象、意志等。此外,還有善和不善的心理,是和道德、犯罪有關的心理。
佛法中,將不善的心理稱為煩惱。煩惱形形色色,最基本的是貪嗔癡,又稱三毒,是三種危害心靈健康的毒素。如果平日疏于管理,這些毒素就會在內心自由生長,進而形成不良嗜好。再進一步,就會成為頑固的習氣,我稱之為“心靈的腫瘤”。而善的心理則是道德建設的基礎,包括覺知、慈悲、愛心、善良等。提及道德,人們往往將之作為社會公共秩序的需要,卻忽略了它對完善自身的意義。
善的心理,是一種和諧并令自他快樂的心理。當我們升起一念善心時,當我們想要幫助他人時,當下就是調柔而快樂的,形之于外,也會給別人帶去快樂。反之,那些不善心理則會令自他受到傷害。只要對別人生起嗔心,即使沒有訴諸行動,自己也會成為這種仇恨的受害者。一個心懷仇恨的人,會是快樂的嗎?所以,善惡不僅指外在行為,根源還在于內心。這種心理產生的當下,又會形成結果。當我們行善或作惡時,善或不善的力量會不斷強大,使人格得到提升或隨之墮落。
或許有人會覺得,自己也有慈悲和愛心,那還有必要修行嗎?須知,我們的慈悲心往往是非常狹隘的。因為它是建立在自我基礎上,只能容納幾個人。內心容納得越少,和世界的對立也就越多。而佛法所提倡的是大慈大悲,是和一切眾生融為一體,是以一切眾生為幫助對象。這種虛空般包容一切、沒有任何對立的慈悲,才是圓滿的慈悲。
此外,生命內在的覺知力也很重要。我們每天都在收看世間的各種新聞或事件,卻很少反觀自己的內心,看看其中究竟發生了什么。心靈系統本身具有自我觀照的功能,可以進行自我認識、檢測和管理。這種覺知力,是人生最為寶貴的財富,開啟這一功能,就可以幫助我們止惡行善,培養正面情緒,消除不良情緒。
我們的人格,就是建立在種種心理因素之上。這就需要時常進行審視:它究竟由哪些因素組成?占據主導地位的又是哪些?對那些給自他帶來利益的正面心理,應積極發揚;對那些給人生構成傷害的負面情緒,應努力消除。這就是佛法修行所做的,事實上,這也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在整個人生旅程中,唯有生命品質的改善,對我們才具有永久的意義。
心是無盡生命的積累
佛法認為,生命是無盡的積累。我們所有的言行乃至起心動念,即使已經成為過去,也會在內心留下痕跡,形成相應的心理力量。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功不唐捐”。在客觀上,所有事情都會成為過去,甚至被逐漸遺忘,但在內心留下的烙印,在生命品質中形成的記錄卻不會自動消失,并會積聚為影響未來生命走向的力量。
從小到大,我們的興趣、能力、習慣就是這樣不斷養成的。其中有些是先天因素,來自往昔的習氣;有些是后天培養,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積累而成。在形成過程中,還會受到不同思想觀念、周邊環境及生活方式的影響。其中,又以觀念的影響力為主。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會形成什么樣的心態,形成什么樣的生活方式。當觀念發生錯誤,就會導致不良心態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人死如燈滅的觀念,會導致及時行樂或消極厭世的心態。在這兩種極端的心態之下,生活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佛教有個宗派叫唯識宗,將心分為八識,包含意識和潛意識。其中,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是可以感受到的心理活動,屬于意識范疇。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則是直接感受不到的心理活動,屬于潛意識范疇。
唯識宗將第八阿賴耶識作為生命載體。它就像一個有著無限容量的硬盤,儲藏著我們無始以來的生命信息。在生命延續過程中,過去所有的言行及喜怒哀樂,會在內心形成力量,影響現在的生命。而現在所做的一切,又會成為影響未來生命的力量。
第七識的作用,則是因為對第八識的錯誤認識而產生潛在的自我意識。人們之所以會事事以自我為中心,根源就在于此。第八識雖是生命載體,并非固定不變的靈魂或神我。事實上,它是流動變化的。佛法認為,生命是流動的過程,其變化“剎那生滅,相似相續”。也就是說,它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中,但這種變化是相似的,就像流水,表面看來始終是同一條河,但其中的水卻在不分晝夜地流動著、變化著。但第七識出于誤解,在不間斷的審查思量中,始終執第八識為我,念念不忘,從而形成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四根本煩惱。人們所有的思維活動,都會受到這種自我意識的影響。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強調因果。但我們所以為的因果,往往局限于現象,局限于具體事件。事實上,意識活動也離不開因果,我稱之為“心靈因果”。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這種因果時時都在發生,只是我們未加關注而已。當我們不斷重復某種想法時,會使其力量不斷增強,久而久之,成為重要的心理因素,進而固定為習慣、性格乃至人格特征。這就是由因感果的過程。
在我們的內心,每天會出現各種心理,但能夠得到重復乃至不斷重復的,都是我們最在意的事。因為我們對內心缺乏觀照,所以,這種重復往往是被動的,是不自覺地被串習推動。我們看到喜歡的人,不由自主就高興了;看到討厭的人,不由自主就起了嗔心。但從來不去想一想,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情緒?這些情緒是否健康?是否會使心陷入貪著或對立中?如果不加觀察,這些情緒就會隨串習自動復制,就像電腦中善于自動復制的病毒那樣,最后發展到難以控制的程度。有些人相戀后,一旦失去對方,會情緒失控到自尋短見。原因何在?就是因為他把所有心靈能量都投射到戀愛中,從而制造出力量無限之大的情緒,并作為全部精神支撐。因為這種錯誤強化,失戀就等同于失去精神依托,甚至喪失活著的興趣。如果不是把這種對愛的依賴放大到病態程度,失戀不過是一個挫折,哪至于構成這樣的悲劇。
佛法認為,心是無常、無我的,這一特征,決定了我們可以對心進行改造。在生活中遭人排擠,若嗔心較重,不但當時會生氣,事后還會越來越氣。因為這種得到重視的嗔心不會輕易善罷甘休,而會繼續搜索出種種“值得”生氣的理由,為怒火不斷添加燃料,最終使嗔心沖天而起。如果在逆境現前時保有智慧觀照,怒火就不會被點燃。如果在怒火點燃后還有一點觀照,就不會繼續火上加油,使內心完全燃燒起來。
因此,我們在謹言慎行的同時,應著重培養智慧觀照,這樣才會避免錯誤行為的發生和擴大,避免負面心理的重復和增強。
心分真妄二種
佛法認為,心分真心和妄心兩類。真心代表著心的本質,在根本上,人心是圓滿、自足的,并不缺少什么。正如《六祖壇經》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悟此心,直了成佛。”
雖然心原本萬法具足,為什么我們會有那么多需求呢?那就是妄心的作用。現代人的需求幾乎是古人的百千倍,是否因此比古代人活得開心呢?其實未必。在妄心的層面,往往會將需求被滿足所產生快感當做快樂本身。當一種需求產生時,就想法設法地創造條件滿足它。問題是,這種滿足程度是變化的,就像身體會對經常使用的藥物產生抗藥性一樣,必須不斷增加劑量或更換藥物。饑餓時,吃飽就能滿足;吃飽后,又要吃好才能滿足;吃好了,又要吃得新奇才能滿足。滿足的標準在不斷提高。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因為生活空間的豐富,物質條件的發達,現代人可以用很多方式來滿足或轉移因需求產生的痛苦。在古代,戀人一旦離別,只有苦苦相思。而對現代人來說,想念時立刻可以電話傳情,即使遠隔重洋,買張機票也能很快相見。再或者,還有各種娛樂可以排遣。但我們要知道,雖然這種需求被轉移,卻又制造出另一種需求。
現代人制造了很多需求,并將需求縱容得越來越大。暫時的滿足之后,新的需求立即產生或是升級,這也是現代人日益忙碌、不斷追逐的原因所在。按目前的生產力水平,現代人應該過得遠比古人輕松才是。事實上,人們普遍感覺很累,因為需求永無止境,操勞也就永無止境。在這些需求中,又有多少是生存真正的需求?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無明驅使下產生的需求。進而對需求產生依賴,而依賴就是痛苦之因。沒有這種需求前,我們一樣可以過得很好。但擁有并習慣之后再失去,痛苦就隨之產生了。我們制造一種需求,就制造了一種苦因。
而那些生活在水邊林下的禪者,已經體悟到生命中自足的層面,不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來支撐。正如他們在詩中寫到的那樣,“一池荷葉衣無數,兩樹松花食有余”。雖然一無所有,但荷葉可以當衣,松花可以充饑,何等怡然,何等自在。不僅禪者能安貧樂道,任何心靈自足的人,都不需要依靠對物欲的滿足來安身立命,來尋找人生樂趣。當年,蘇格拉底曾在集市上感慨:生活中居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東西。
心本是自足、無限而開放的,本來就充滿喜悅。佛法所說的明心見性,就是要我們透徹心的規律,了悟心的本質,以此化解不良需求,清除心靈垃圾,使生命真正找到歸宿。否則,就會熱衷于各種惡性或無謂的需求,為滿足這些需求,把一生大部分時間用來掙錢。而時間就是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就是在用生命換取這些生命中本不需要的東西。這種交換,難道值得嗎?
《新商道大講堂》欄目組
電話:010-63347591 57277801
聯系人:魏永青 張蓉芳 吳長慶
SEO技術編輯:龍濤 李金山
網址:www.i109.com
承辦:北京中東亞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北京恒創偉業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協辦媒體:(排名不分先后)
中國商人雜志網,中國商業報道,中國網,中國商業電訊,中國新聞采編網,中文新聞網,聯合電訊社,中國財經網,中國文化產業網,28商機網,中國珠江網,大河新聞網,商虎網,66網,聯創網,今訊網,新商道,百華網,新時網,巴中熱線,315防偽在線,華人資訊網,人民督察網,財界網,華人資訊,華眾維權報,中國商品與質量網,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資訊中國,消費天地,環球物流網,80后之窗,貴州網,中國商品與市場調查網,樂購資訊,海南都市網,中國建材網,酒業品牌網,天下商機網,聯合電訊社,中國珠江網,天天防偽網,華夏品牌網,華網,救援網,法制焦點網,公網,和諧監督網,品牌天下網,商訊中國,搜房網,消費天地,中國經濟聯播,中國社會新聞網,財界網,百方網,環球資訊網,智慧網,網編之家,北方法制新聞網,淮安信息港,中小企業新聞網,市長雜志,維權萬里行周刊,中國財經網,企媒在線,中國低碳網,中國信心傳媒,海南都市網 ,環球物流網,南昌信息港,成都七彩網,普天信息網,華夏教育網,內蒙古信息港,正義之聲,孝感動天網,商訊中國,大俠網,中老信息網,亞洲焦點網,方舟網,浙江企業文化網,28商機網,世界工廠網,中國綠色經濟網,8090網娛樂頻道,和諧平邑網,第一站長網等。網絡營銷之思想營銷——《新商道大講堂》
《新商道大講堂》活動啟事http://www.i109.com/a/news/syxw/yw/1423.html
推薦閱讀
4月30日,北京國研和諧科學研究中心給新時網發來了關于支持新時網(http://www.newstime.net.cn) 發展的回函。這是距相關單位給力新時網后又一次對新時網的高度肯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商道大講堂》——心是什么?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10509/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