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在再現(xiàn)不誠信的社會現(xiàn)象、執(zhí)行守望功能時,要做到理智對待,真實再現(xiàn),不要諱莫如深;要深刻批判,不要機械再現(xiàn)。由于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往往“后果消極”,大眾傳媒容易走入對之進行傳播限制和封鎖的誤區(qū),這本身就是大眾傳媒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一個表現(xiàn)。
在今天,大力加強誠信建設是我們應予以充分重視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在這其中,大眾傳媒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為了加快誠信文化的建設,媒體應更富有社會責任感,尤其是要加強自身的守望功能。
傳播學學者曾經總結出大眾傳播的諸多功能,其一便是監(jiān)視環(huán)境,守望社會。媒體只有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變化著的信息及時通告給大眾,才能保證人類正常的生存和發(fā)展。具體說來,媒體要加強守望功能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合理進行議程設置,為誠信文化正名。大眾傳媒具有議程設置的功能,即大眾傳媒對某種內容的報道力度同大眾對于此種內容重要性的認識成正比。媒體只有加大對誠信文化的再現(xiàn)力度,合理進行議程設置,才能在大眾腦海中形成對誠信建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
第二,大力弘揚誠信精神,為誠信建設指明方向。大眾傳媒還具有“社會地位賦予功能”。即經由大眾傳媒傳遞的內容,會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獲得很高的知名度。代表著我們優(yōu)秀民族精神、閃耀著誠信精神之光的人和事,經由大眾媒體宣傳和報道后,將會引導誠信建設走向正確的方向,同時,其中涉及的當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會因為大眾傳媒的傳播產生一種“正統(tǒng)化”的傳播效果,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自身誠信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形成。
第三,理智對待誠信缺失,合理引導輿論批評。媒體在再現(xiàn)不誠信的社會現(xiàn)象、執(zhí)行守望功能時,要做到理智對待,真實再現(xiàn),不要諱莫如深;要深刻批判,不要機械再現(xiàn)。由于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往往“后果消極”,大眾傳媒容易走入對之進行傳播限制和封鎖的誤區(qū),這本身就是大眾傳媒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一個表現(xiàn)。
對于不誠信的社會現(xiàn)象,關鍵在于怎樣再現(xiàn),但媒體也不能走入機械再現(xiàn)的誤區(qū)。機械再現(xiàn)指的是大眾傳媒在再現(xiàn)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時,僅僅滿足于履行告知的義務,即滿足于把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簡單再現(xiàn)給大眾,而忽略了營造輿論進行批評的力量。大眾媒介并不是單純的“告知”活動,它所傳達的信息中通常伴隨著對事件的解釋,并提示人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為反應。媒體如果忽略了輿論批評的作用,將極易導致傳播效果異化,即實際傳播效果與傳播主體的意圖相偏離甚至背離的現(xiàn)象。
比如某電視臺曾播出這樣一條法制新聞:有一對夫婦買了一套農家住宅,并簽訂了購房協(xié)議。事后,原房主得知原來的房子要被征用修路可以得到更高的補償款,于是單方面撕毀協(xié)議。最后雙方糾紛難以協(xié)調訴諸法院,法院以農民宅基地不能賣給城鎮(zhèn)居民為由,判房屋買賣協(xié)議無效。當然,我國法律不允許買賣農民宅基地是事實,但是,在這段新聞視頻中,媒體運用特寫鏡頭等種種視聽手段讓觀眾們對原房主不守信用、出爾反爾的行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卻沒有利用新聞批評的力量引導輿論對此種缺乏誠信的行為進行適度批評。一般說來,受眾在接受信息傳播時,會對傳播媒體持有一種能滿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的心理現(xiàn)象,如果這種心理得到了滿足,就會取得積極的傳播效果;反之就會造成傳播效果異化。在這條法制新聞的播出過程中,觀眾們充分了解到了原房主不講信用的事實后,就會下意識地期待在節(jié)目中看到媒體對原房主的批評,這種期望心理落空后就會產生異化的傳播效果:是否講誠信是個小事,不值一提。
在影視劇等允許虛構的藝術形式在大眾媒介進行傳播時,我們更要注意大力加強媒體的守望功能。同新聞信息相比,這些藝術形式追求的是藝術真實,同生活真實似乎距離更為遙遠,因此,媒體人往往忽略傳播它們應擔負起的社會責任。而實際上,在這其中誠信文化的缺失將會在大眾中造成較為惡劣的傳播效果,比如目前有些影視作品在對誠信缺失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擬態(tài)構建時,往往遵從自然主義而不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即他們滿足甚至熱衷于機械再現(xiàn)種種誠信缺失現(xiàn)象,認為這是自己敢于直面人生的表現(xiàn),而不對其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和眼光。最為典型的例子如小品《不差錢》,整部小品的情節(jié)線索就是架構在一個誠信缺失的情節(jié)點上:一個飯店服務員因為一點小費私底下和客人達成協(xié)議,要在這個客人宴請賓客時表演雙簧,并由此引發(fā)一系列的“笑果”。這部作品之所以會引起觀眾們“不差錢、差道德”的議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機械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誠信、拉關系等現(xiàn)象,而沒有給予足夠的批判力度。如果媒體長此以往,觀眾們對誠信缺失現(xiàn)象的存在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就會使這些現(xiàn)象更加普遍和流行。這無疑對于社會誠信文化的建設十分不利。
還有些影視劇在對正面人物進行刻畫時,把其性格中的不誠信的細節(jié)刻畫得尤為出色,結果就容易造成觀眾自身道德標準、是非標準、價值觀的混亂。曾經熱播的電視劇《潛伏》引發(fā)了追捧職場厚黑學熱,不少觀眾們對劇中錯綜復雜的上下級關系、笑里藏刀的權謀爭斗感觸頗深,尤其是余則成的虛與委蛇在觀眾眼中變成了機敏、睿智的代名詞,卻忽視了余則成所作所為敵我關系的大背景。這種被誤讀的傳播效果應該怎樣避免?這需要將來創(chuàng)作類似題材藝術作品的媒體人動腦筋解決。
為了順利進行誠信建設,媒體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大力加強守望功能已經刻不容緩。
(張杰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系)
推薦閱讀
頒獎人:王旭明 教育部原新聞發(fā)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 2011年的高考已經拉開序幕,高考的開場大戲還是語文,大眾頗為關心的當然是作文。我非語文專家,更非高考命題人,說了幾年高考作文題目,都挺裝的,也挺沉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加強守望功能呼喚媒體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10609/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