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傳媒訊】在剛剛結束的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上,專家用“看央視新聞、追衛視綜藝、聊地方民生”來概括當下熒屏格局。憑借其采訪資源和人才優勢,央視的新聞節目具有信息權威、解讀深刻等特點,地位無可替代;而以城市為“根據地”的地面頻道,則更接地氣,成為了解當地民生新聞的最佳窗口;處于兩者之間的衛視頻道,則靠綜藝和電視劇打天下,收視率是它們爭奪廣告資源最大的競爭力。
觀察中國熒屏,我們在感慨節目越來越豐富的同時,也不得不正視:無論是綜藝節目還是新聞欄目,用娛樂表象消解文化內涵已變得越來越普遍,“情感”、“幸福”、“真愛”這些字眼兒,越來越多地被節目拿來當做炒作與審丑的遮羞布,在喧囂與熱鬧過后,很多節目留給觀眾的不過是一地“碎渣”。
做新聞,央視與地方臺各有“招數”
幾乎每有重大事件發生,央視對大新聞的駕馭能力和資源優勢就凸現出來。今年日本核震風云,央視多個頻道同時發力,多角度、多側面的新聞資源整合,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及時掌握最新動態,這是內地任何電視臺都做不到的。
“厚重的資源優勢,為央視做大新聞、硬新聞提供了先發優勢。”北京電視臺編導袁穎慧曾在央視新聞中心工作一年,在她看來,這并非一兩天或一兩個人的優勢,而是歷史遺產在今天的厚積薄發。
如果說央視新聞走的是大而深的路線,那么地方臺的民生新聞則平易近人。拖欠民工工資、路人吵架、酗酒駕車等深度貼近的本土化新聞,讓老百姓更覺親切。
每晚6點,南京人習慣邊吃晚飯邊看《直播南京》,再接著看《東升工作室》,聽這位“生產隊長”式的大嗓門對社會亂象進行點評,甚至對有關部門厲聲質問,特別過癮。而不少老南京則愛看老吳主持的“聽我韶韶”,老吳的南京話講得抑揚頓挫,雖然他低調地把這個節目評價為“一個老頭韶家常”,但老吳敢說真話,對違背常識的種種現象敢于發表意見,他也因此擁有了一眾粉絲。
南京大學傳播學博士李明認為,地面頻道的親民風格,讓觀眾在收看節目時,宛如在傾聽鄰家兄長說話,鏡頭對家長里短的捕捉更讓觀眾感覺新聞就在身邊。很多地方臺如今都把新聞欄目做成了拳頭產品,如北京臺的《元元7日》、常州臺的《社會寫真》等,都成為市民晚餐時的收視熱點。
沒耐心,衛視綜藝同質化嚴重
做新聞論宏大比不過央視,論貼近又趕不上地方臺,這讓各地衛視只得另辟蹊徑,以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博收視率。
電視劇一度成為衛星頻道提升收視率的最有效法寶。2009年,江蘇、北京、上海、安徽四家衛視搶播《我的團長我的團》,弄得廣電總局出面調停;僅過一年,又有四家電視臺為新版《三國》而戰,安徽衛視甚至將自己改名為“三國衛視”。
但優秀電視劇資源畢竟有限,全國衛星頻道30多家,地面也有2000多家地方頻道,競爭如此激烈,導致購片成本急劇上漲,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其實,優秀電視劇只能階段性地貢獻收視率,一個媒體要積累自身品牌的價值,必須擁有至少一檔名牌欄目。
名牌欄目不好創,于是,克隆國外成功的節目樣式,成了各衛視的一大法寶。
南京的影評人舒克說,如今活躍在熒屏上的綜藝節目,90%以上都能在國外找到原版。此外,每當一個新節目風靡熒屏后,就會產生無數跟風之作:《超級女聲》之后,類似的選秀節目多達20余檔。《非誠勿擾》走紅后,同類相親節目就有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上海衛視的《百里挑一》等六七個。
舒克說,引進節目扎堆,也造成了各家衛視的同質化競爭。甚至有些欄目以女嘉賓的出位言行來博取收視率,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曾在湖南衛視打造過《新青年》等節目的楊暉說,“任何一個電視臺或頻道如果多點寬容度和耐心,引進海外版權的節目就不至于這樣扎堆,可中國的電視人眼下更多是急功近利,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這是內地衛視綜藝同質化嚴重的癥結所在。”
收視率,讓熒屏價值觀無奈“擱淺”
遺憾的是,我們發現很多電視欄目是把收視率建立在當事人痛苦之上的。節目更愿意呈現當事人的痛苦。制作人更樂意把當事人的傷口撕開給人看,而不是為對方撫平傷口。
某衛視知名欄目,是專門調解街坊鄰里糾紛的。把普通人的家庭矛盾搬上熒屏,主持人、嘉賓看似盡力幫忙調解,卻起著“撥火棍”的作用。這樣的節目甚至以連續劇的形式出現,每晚連播。
這便是時下電視節目的“潛規則”。南師大副教授章浩認為,電視臺作為一個具有公信力的傳播平臺,它為普通人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將這個過程中的細節赤裸裸地呈現給觀眾,其目的無非是瞅準了普通人的窺私欲,借機發揮以賺取收視率。“你看哪個電視節目在事情了了之后,還愿意進一步反思由此折射出的社會問題?”
呈現大于追問,這就是當下電視節目越來越浮躁、越來越表象化的直接原因。為了呈現各種吸引眼球的故事,有些欄目甚至弄虛作假,欺騙觀眾。
在南京一家省級媒體工作的徐女士,由于工作關系,平時關注熒屏較多。她發現,曾在一家衛視紀實節目中看到女兒未婚先孕、母親痛不欲生的故事。幾天后,還是這家電視臺,只是換了一個欄目,母親換了發型和著裝,成了婆婆,女兒則變成了媳婦。徐女士說,當時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她認為,“這種節目已經不是審美雅俗的問題,而是真偽問題,是電視公信力出了問題。”
無論是赤裸裸地曝光丑事,還是打著“情感”、“幸福”的幌子窺私,說到底,很多電視媒體缺失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收視率成了他們的終極追求。
已經持續火爆一年多的《中國達人秀》,無論在收視率還是口碑上都是目前國內做得最好的一檔節目。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楊文紅在“白玉蘭”論壇發言中說,《中國達人秀》是把平民的很多平凡的夢想,平凡的溫暖,平凡人對自己生活的一些希望,在舞臺上充分展示。達人秀的成功,來自于編導組對平凡、樸實這一價值觀的充分理解。中國的娛樂節目可能就是缺少在娛樂的節目中提供給大家一種向上、樂觀、溫暖的精神。” (記者 徐寧)
推薦閱讀
【樂購傳媒訊】2011中國(上海)國際網絡購物大會16日在此間開幕,中國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副巡視員聶林海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商務部將大力促進網絡購物的快速發展,力爭到十二五期末,網絡購物交易額占中國社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衛視綜藝收視率讓熒屏價值觀“擱淺”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10617/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