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傳媒訊】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6月11日開幕,19日閉幕,星光燦爛,好不熱鬧。各路電影人匯聚上海,明星走秀,編劇導演賣劇本,銀行家、投資人爭相奔走,連默多克、鄧文迪都來了。可他們除了讓觀眾看看,還能如何與普通觀眾發生聯系呢?
活動眾多更務實
電影節每天都舉辦眾多活動,除了開閉幕式,還有電影大師班、電影交易市場、產業論壇、電影項目創投、合拍片洽談、主席論壇等。對業內人士而言,這是一個盛大的派對,銀行家、投資人、制片人、導演、編劇、明星、院線、技術公司等,都在派對上尋找著自己的位置和發展方向。
今年,很多記者等著聽馮小剛放炮。可是當他溫文爾雅地主持論壇和吳宇森一同為年輕電影人的劇本出謀劃策時,許多人心生敬意。兩位大導演和年輕電影人聊故事,談投資,摳細節,臺上與臺下活動,聊得務實。類似這樣的活動,今后電影節應該多辦——活動花錢不多,卻對中國電影的建設具有深遠意義。電影節如果每年能扶植10名新人,其中有一人取得成績,5到10年,至少就有5名叫得響的導演,中國電影就將有巨大收獲。
電影放映創紀錄
本屆電影節開幕前,參賽參展影片的票房銷售就已出現喜人局面。據不完全統計,電影節期間有700余場電影放映,其中有235場為滿場,創下歷史紀錄。電影節期間,電影節指定24家影院的門票銷售情況良好。在主會場上海影城,不分平日和假日,每天都有影迷專程趕來看電影節的電影,影院大堂人頭攢動。
對影迷來說,能在電影院看到平日看不到的電影,或者提前觀看一些影片,非常幸福。像《鋼的琴》《藍》《皮娜》《雨人》《大都會》《花與艾麗絲》《四月物語》《關于莉莉周的一切》《卡薩布蘭卡》《大地驚雷》等片,極具人氣,不僅影迷喜歡,記者也十分喜歡。
章明憑借《郎在對門唱山歌》獲最佳編劇獎。特派上海記者張偉攝
整體水平待提高
金爵獎也就是主競賽單元參賽片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這是個老話題。今年影片的水準反響平平,個別金爵參賽片甚至引起巨大爭議。只要看一看戛納、威尼斯的評委會水準,就知道上海的差距。本人和許多影迷一樣,非常喜歡巴瑞·萊文森執導的《雨人》,不過那還是1988年的事。下屆是不是可以考慮讓更恰當的導演出任評委會主席呢?同樣,對于演員當評委也需要推敲。不是說演員不能當評委,而是我國的狀況與國外不同。外國許多演員身兼制片人、導演、編劇等職務,他們精通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不單是表演專家,還是電影專家。
同樣有待提高的還有電影節開幕片《大象的眼淚》。雖然影片比較動人,然而,從藝術品質上來說,未能與國際A級電影節相稱。它講述大象感恩,幫助好友殺死了好友的老板,充其量就是暢銷書改編成肥皂劇。觀眾證明了它的水準,字幕沒放完,觀眾就嘩嘩地跑了——這可是電影節的開幕片。
傳媒大獎贏人心
電影節評獎環節中,電影頻道傳媒大獎給了人不小的驚喜。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這是一份很高的榮譽,聲音發自全國媒體。這是一場商業與藝術、內心與外在的博弈。王千源、秦海璐分別憑借《鋼的琴》獲得最佳男女主角獎,《鋼的琴》還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贏得完勝。這個獎不搞平衡,該空缺就空缺。電影頻道和電影節這次贏得了人心。
推薦閱讀
【樂購傳媒訊】在舉國歡慶建黨90周年之際,新聞人紛紛行動起來,用鏡頭、話筒、筆桿挖掘出一段段耐人尋味的紅色記憶,記錄下一個個歷史與現實對話的感人瞬間。由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特別制作的系列專題節目《重訪紀念>>>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10621/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