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國手機市場的“山寨”風蔓延到了房地產界。一家名為“五礦建設”的中國公司投60億巨資,在廣東惠州原樣復制奧地利世界文化遺產哈爾斯塔特小鎮,此舉最近引發國內外媒體的熱議。
哈爾斯塔特是奧地利一個風光秀麗的小鎮,這里坐擁湖光山色,有著優雅的教堂、古老的旅館和美麗的村舍。每年,至少有80萬游客來這個僅有900居民的小鎮參觀。
《華盛頓郵報》6月17日報道稱,當地居民在獲悉他們的家鄉將在萬里之外的中國驚現“山寨版”后情緒復雜。有居民公開表示,他們很榮幸自己的小鎮能被“五礦建設”相中,成為其復制的對象,鎮長亞歷山大·舒爾茨更是將該項復制計劃形容為“哈爾斯塔特鎮的驕傲”。但也有不少人對這種事先不打招呼就來克隆的做法感到吃驚和憤怒。一名奧地利籍歐盟議員甚至公開表示,將提交歐盟討論此事。他說:“中國復制歐洲文化財富必須在公平基礎上進行,不能只是復制品獲益,小鎮也須獲益。”
事件也引發了是否涉嫌侵權的爭論。但廣東圣方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顏宇丹認為,“哈爾斯塔特村不是一個商標,建筑外觀設計也沒有注冊專利,開發商仿制建造屬于模擬性質,不構成侵犯知識產權。”“五礦建設”一負責人在接受國外媒體采訪時也否認了侵權的問題。負責處理哈爾斯塔特鎮的知識產權相關問題的奧地利紀念碑保護辦公室主任芭芭拉·紐鮑爾表示,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該復制項目侵犯了小鎮的知識產權,如果有業主認為他們的權利確實受到了侵害,那么可以對開發商單獨提出控告。
“山寨”洋建筑在我國早已橫行多年,實際上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復制歐洲小鎮。比如,上海的安亭鎮于2006年建造完工,它看起來像一個典型中等規模的包豪斯風格的德國城鎮。近年來,地方政府刮起的國際山寨風,更使得建筑形式版式繁多,從瑞士英特拉根小鎮,意大利托斯卡納蘭溪堡、威尼斯灣,到奧地利哈爾斯塔特村、德國新天鵝城堡,包括歐式、威尼斯水宅、荷蘭村、美國鄉村、瑞士風情等等,就差非洲風情沒有出現了。
有人將盲目模仿洋建筑,列為城市建設十大“酷刑”之一。有關類似項目該不該上,是否應該事先征得對方的許可,如何“均利”,怎樣才能不陷入法律的困局,似乎都不難找到答案并得到解決。問題是,這樣的復制與文化真的搭界嗎?
無獨有偶,此前有報道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素有“千年學府”之稱的岳麓書院“出口”美國,仿建于亞特蘭大“亞洲村”。該想法同樣遭到了國內專家的質疑:岳麓書院“落戶”美國,單純地復制建筑未必能營造出文化氛圍。還有人擔憂,亞特蘭大這個“亞洲村”是一個商業旅游文化區,商業味兒濃于文化味兒,很容易讓書院染上世俗意味,最終淪為擺設。
事實上,五礦集團之所以不惜重金去山寨奧地利的一個知名村莊,也僅僅是把其當做了一個房地產開發項目,把其當成了公司的一個經營業務。從這個山寨版村莊的定位就看得出來,他們打算把這個復制品建成一個低密度、高端的歐式風格住宅開發區。說到底,這不過是一個現代版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而已。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去刻意地避開產品復制這個敏感的話題。其實,山寨幾乎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就像初學書法的人,沒有模仿的過程,大家從何而來?只是模仿不光要模仿外殼,還要模仿理念,當然,一切都要在法律許可的前提下,而且不以犧牲環保為代價。
也有論者指出,國內地產商在開發地產項目過程中“克隆”異域風情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中式風格的項目開發卻不多見,這與我們對洋建筑盲目崇拜、對本國建筑文化不自信有很大關系。究其原因,是國內地產業原創力不足還是市場本身的邏輯?值得深思。
“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惠州素有“嶺南名郡”之稱,近年,隨著開發商的引進,原本美麗的自然環境卻遭到破壞。看來,所謂“克隆”奧地利鄉村,不過是商人打出的一張文化牌罷了,歸根結底其實跟文化關聯不大。
如果為了一種美而致使原生態的自然美遭到破壞,這恐怕有違人們享受鄉村美景的初衷,事實上,我們可以復制異域村鎮的自然風景、亭臺樓閣,但我們卻無法復制人家悠久的歷史文化、秀麗的自然風光及當地特有的風情民俗,而沒有這樣的“軟件”做配套,置身新的哈爾斯塔特小鎮,不可能有原來小鎮的感覺,因為只要出錢,任何村莊都可以山寨,但文化卻無法克隆。(戴軍)
推薦閱讀
繼31550位作家出版人聯名聲討百度之后,作家維權又有了新動態。昨天,作家維權聯盟在京宣告成立,倡議人為韓寒、李承鵬等5位作家和路金波、沈浩波等5位出版商。聯盟執行人貝志城表示,該聯盟是一個以公司為實體的公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復制文化遺產與文化關聯多少?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10705/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