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視節現場
法制晚報8月31日報道 在剛剛閉幕的北京電視節上,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8月,今年國內電視劇生產已達到1.5萬集,今年預計全年的電視劇生產將超過2萬集,比去年暴增了6000多集,達到了歷史之最。
但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同時又顯示,每年只有3000多集電視劇能與觀眾見面,如此算來,80% 的電視劇都難見天日,將淪為炮灰。
不能播出就無法收回投資,不賺錢的電視劇,為何還要一拍再拍?
記者調查得知,這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卻有著一個巨大的經濟鏈。被資本所催熱的國內電視劇市場,泡沫化現象已日趨嚴重。
現象展示
今年將拍2萬集 數量創歷史新高
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去年國內生產了1.4萬集電視劇,但這個數據在今年的第8個月就被趕超了。
按照這個發展速度,預計今年全年電視劇的生產總量將達到歷史空前水平,2萬集已經是最保守的估計。這注定了大部分的電視劇制作將采取大批量、流水線的生產方式。
今年電視劇生產還呈現了一個鮮明的特色——即制作方紛紛以規模化的方式作戰。
在北京電視節期間的中國國際影視節目展上,這邊中視傳媒宣布,簽了五大名導,要拍攝5部名劇;那邊華誼兄弟宣布,要攜手12位制片人,一年打造20部戲;就連剛剛火起來的專拍后宮女人戲的于正(微博)工作室也宣布,要一口氣翻拍4部武俠名著;更有此前在業內并不知名的北京大唐輝煌,號稱一年要拍10多部戲……
僅能播出3000集 拍得越多虧得越多
因為有大量的熱錢涌入到了這個行業,所以才能如此大規模地拍戲。
但今年前8個月1.5萬集的高產表象下,卻被揭露出了一個市場怪相——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如今每年只有3000多集電視劇能夠播出。
編劇王海林就此算了細賬:央視的1套和8套的黃金檔,一天各播2集電視劇,一年最多播1500集;各衛視一天播2集,有時三四家衛視播一部劇,還要考慮有些臺在播舊劇或不播電視劇,因此一年播放的總量也就3000集至5000集。
導演鄭曉龍也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個影視公司一年拍一部戲,是100%地賺;拍4部戲的話,利潤就只有15%;拍5部戲就只能虧本了,“所以說,拍得越多虧得越多”。
深層探因
行業被資本操作 拍劇只為上市圈錢
既然播出平臺有限,為何還要前赴后繼?央視綜合頻道項目部副主任王浩一語中的:國內電視劇市場現在有的是錢,已經開始邁入批量生產的資本時代。
王浩告訴記者,國內電視劇市場碰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以電視臺為主體、以社會贊助為主導的傳統電視融資制作方式,已變成了被資本操作的方式。大量的錢進來,組成上市公司,再從社會上融資,投入到電視劇制作中。
鄭曉龍則為記者揭開了背后的利益:“每個公司都在想著怎么上市,上市后怎么去謀錢,謀到錢后再去干別的。”他直言,批量生產的大集團不指望靠一個電視劇來賺錢,他們指望的是上市后再融資。
“以前一個公司一年也就是兩三部的產量,為了上市,必須做到一年十幾部。偌大一個美國,每年也就3000集電視劇;我們今年可能達到2萬集。數量增加的同時,創作卻跟不上,大部分都是‘垃圾’,只能靠明星救場。”鄭曉龍說。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分析道,影視公司上市熱潮,是帶動熱錢盲目涌入的重要原因:“不管怎樣,先立項,拍了再說,到時候隨便報一個高價賣,公司就有資格上市撈錢。”
各方危害
不調研就上馬 制作成本無限追加
熱錢不求回報地涌入電視劇市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制作成本的無限追加。
一集電視劇的成本,“天花板”曾經是70萬,但如今一個一線明星的片酬就趕上了當年一部劇的成本,難怪現在動輒一集成本破百萬。
北京紫禁城影視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如今的一部電視劇動輒就投入幾千萬甚至上億、好幾億。這些資金放在工業領域也是一筆巨資,因為是巨資,投入時就會小心謹慎,會做詳細的市場調查、風險評估。
“但電視劇不是,有的甚至僅僅就是幾個人憑興趣在投入。”該負責人強調,很少有電視劇會在拍攝前做市場調研,他們在意的只是導演是誰、演員是誰,劇本是什么都根本不在乎。
過于依賴“明星臉” 演員片酬暴增
這也是造成國內電視劇明星片酬飛速增長的最直接原因,演員片酬飛漲速度之快、價格之高,讓片方已經措手不及、苦不堪言。
電視劇過于依賴“明星臉”拉動收視率,而現在熱錢的爭相涌入,更助長了演員的漫天要價。
今年年初,一線演員的普遍開價還在一集20萬元左右。《亮劍》、《士兵突擊》的策劃人李洋曾透露,目前一線演員“1000萬打包”的情況很常見。拍一部戲,頭牌演員就要拿走1000萬,按一部劇30集計算,每集約合30多萬。
而這次在北京電視節上,某位明星被爆簽了一集60萬的片酬,并已被多位圈內人士證實。演員片酬可謂“三月一小漲,半年一大漲”。
鄭曉龍說,目前電視劇拍攝的數量和其劇本的質量是完全不成正比的,因為不可能每年能有幾百部好本子。劇本不成,就只能靠名角了。“我的價格也在漲。”鄭曉龍毫不隱諱地說,“可以說,這些制作公司是在不惜一切代價搶明星。”
大制作打破行業價
電視臺也快買不起
隨著制作成本的無限加大,電視劇資金投入的暴漲。當一集戲花了200萬的制作費用,它勢必要賣出超過200萬,但電視臺能不能買得起呢?
王浩表示,按照目前電視劇市場的運作規律,電視臺購買一部電視劇,每集價格穩定在100萬左右是比較理性。“但現在號稱大制作的戲太多了,如只是一兩部這樣的大制作可以接受,但如常規的每一部戲都是這樣的價格,我想很快電視臺就買不起了。”王浩對此很擔心。
電視臺買不起了,就只能拖欠著。一位業內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電視臺買劇,是先付首付款,播完后再根據收視率支付尾款。但現在已經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買不起,就先付一部分,然后再拖著,一些收視率不太好的電視劇更容易會有如此的遭遇。
后市預期
資本泡沫恐破滅
國內電視劇市場被資本化的現狀就是,大量資本進入,大量出品電視劇,制作成本很高,制作方用錢來砸主創。而這一切終將被市場報復。
“目前的電視劇市場極不理性。”王浩強調,如今的電視劇市場就像股市一樣,前面的入倉抬高價錢,后面跟著的就會虧錢,盲目砸錢者就是那些抱著“抄底”心態的投資人,電視劇市場最后被帶入惡性發展。
一場投資人的豪賭游戲最后會是什么結局?如果大家都繃不住,行業崩盤了,會是何種光景?
鄭曉龍打了個比方,這個市場現在就是在吹泡泡,泡泡吹得越大,破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這個惡性循環吹起來的泡泡早晚是要破的,我預測也就是明后年的事。”鄭曉龍直言。
推薦閱讀
昨日上午,禪城警方通報摧毀一非法生產氣槍鉛彈工廠,繳獲成品鉛彈26.84噸(約3000萬發)、制彈設備15臺,抓獲工廠負責人等涉案人員9名。在審訊過程中,該團伙成員反映,他們還于去年底在三水西南向一名黃姓男子購買>>>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10906/1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