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應不應該做“世界工廠”?
朱新月:有人認為中國應該再做20年的世界工廠,也有人認為中國人不應該再給老外打工,不應該成為世界工廠。從您的經濟學角度來看,我們怎么評價這世界工廠的問題?
李克教授:世界工廠這個問題我之前提到過。2000年以后,它屬于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也跟我們招商引資、GDP增長導向、增長率趕超等目標捆綁在一起。
我2003年就開始提出,世界工廠作為一個短期的國家政策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你要想提高、提升,就必須先學習。給別人代工、加工貿易、OEM等模式可以把自己定在一個國際上可以接受的品質和質量的標準上,從這點來說,世界工廠模式沒有問題,而且可以快速和國際市場環境相對接。
現在問題出在什么地方,或者說我們的誤區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我們把它上升成為一種“國家戰略”。這就導致從上到下,地方政府也好,企業也好,都在盲目追求GDP增長和貿易額增長。
所以這么多年來,看起來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慢,貿易額每年增長的態勢也非常好,外匯儲備也一直在增加,但實際上我們經濟增長的真實效果并不理想,老百姓也沒有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所對應的實際收入水平的提高。
這可以從兩個數字看出來,一個是我們人均GDP的增長,改革開放30年一共增長不到10倍;而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后期的20多年的增長過程中,人均GDP增長了近25倍。另外一個是我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人均GDP當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在沿海地區,包括像深圳、蘇州這樣的招商引資、世界工廠的明星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占人均GDP的30%左右。這就說明了很大的問題。
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增長模式,成本、能耗太高,大量的GDP增長被成本消耗掉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利潤當中,我們自己留下來的不多,大家都知道,因為深圳、蘇州外向型成分很高,特別是外貿、代工、加工貿易的比例高,這就意味著大量的利潤都轉移到外國去了,留給我們的利潤空間很有限。
所以,總體來講這個世界工廠模式已經是走到末路,必須開始轉型。這并不是說我們自己覺得能不能再安心給別人打工20年的問題,因為現在哪怕你能安下心來,可是世界的資源條件已經沒有辦法再支撐中國目前的這種世界工廠發展模式。中國GDP目前占全球不到8%,但是原材料的消耗非常高,比如煤炭的消耗超過世界的30%,石油、鐵礦石的情況也很類似。
現在單純通過進一步增加資源消耗來支撐中國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已是不可能了,所以我覺得世界工廠再進行20年這種觀點是完全不可能站得住腳的。
2.中國產業現狀真的源于“陰謀論”嗎?
朱新月:最近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一直在提倡他的“陰謀論”,比如說產業陰謀、國際陰謀,以及針對中國的產業價值鏈陰謀,因為中國的產業好像都是在低端的產業價值鏈上,他認為這可能是美國人造的陰謀。您怎么看待“陰謀論”及其對中國產業的影響?
李克教授:我倒不太主張用“陰謀論”這個詞,因為有點太過于戲劇化和情緒化,或者說太過于意識形態化。但是,中國在國際產業價值鏈當中所處的地位,包括未來的發展前景倒是非常值得憂慮,這是值得大家好好深思的事情。
一方面,我們做了十幾年的世界工廠,2010年GDP超過日本,變成全球第二;貿易額我們現在出口第一、進口第二,看起來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大家都很清楚,現在中國的產業,特別是本土背景的企業,絕大多數是在國際產業價值鏈當中處于中低端地位的。我覺得“陰謀論”這個提法不太準確,但是這個意識值得大家警醒。
現在我們中國企業面臨的產業升級的環境,跟十年前相比,我認為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是更加嚴峻或者是惡劣了。很多人覺得加入WTO對中國經濟及產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認為中國將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國際市場,并且可以使產業升級,這個融入國際經濟的過程將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可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種觀點是想當然,并且帶有很強的誤導性。
實際上,大家也可能慢慢地開始感覺到,目前外貿型企業所面對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國外對中國企業的一些貿易條款,以及一些通過關稅或非關稅手段的進口限制,和十年前相比,不僅沒有改善,中國反而是進入了一個貿易摩擦的高發期。
另一方面,隨著最近十幾年全球化發展的逐步深化,產業特征從過去的以地區性的產業集群為標志,逐步地轉化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產業價值鏈的重新布局。發達國家很大程度上把資源越來越多地集中在產業的高端,具體來講就是對產業的研發以及對產業的行業標準的制定和控制。同時,通過品牌和市場網絡對產品銷售進行控制和操縱,特別是對市場通道和原材料產地的控制,以及通過品牌建立誘導型消費方面的優勢,而把利潤最薄的生產制造這一塊,甩給了以中國等一批發展中國家來完成。
在這種環境下,目前進入產業高端的技術壁壘和產業壁壘越來越高,新興國家進入行業高端的可能性最近幾年在繼續降低。而且,即使達到一個國際的技術標準,也不意味著你的產品就能夠被接受、被順利地實行市場化,更談不上成為一個行業標準。或者說,發達國家的強勢跨國企業通過對行業標準的制定和控制,使得很多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只能圍著它的體系、圍著它制定的行業標準運作。即使達到或者接近它的技術水準,做出類似的產品,最終實現市場化進行推廣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很多人都存在著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我們的技術水準、技術水平達到國際標準了,那么我們生產出的東西,就能夠正常地被別人接受了,而實際上,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能夠通過其強勢地位把你排除在外。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控制手段上,就是在發達國家內部,一些大公司對研發性企業或者新興企業,也常使用這種手段,以維護其壟斷地位。
比方說在日本,有一家公司做出用氫氣驅動的全氫氣動力的發動機,而且也經過了日本交通部門的審核,也就是說已經達到標準了。但是,由于目前主要的汽車制造企業已經把主要的精力和資源放在了電和油的雙動力引擎方面的生產上,所以他們就想方設法把這種新型的技術排除在市場之外。
并且,很多海外的大企業會通過并購買收的方式,把一些有挑戰性的或者對自身有威脅的企業買來。買來之后,不是馬上把這些技術投入到生產當中去實現量產,而是鎖到保險箱里。對于發展中國家也是一樣,已經掌握主動權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大企業可以通過對一些有競爭力的企業、創新型企業,以及一些有競爭意義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品牌和民族企業,通過并購的方式,要么納入其自身的體系,要么始終排除。同時,這些大企業也不斷加速更新,使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始終只能在中低端為自己打工或是制作配套產品,并且通過技術和市場的手段使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始終在低端的這個范圍當中生存。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雖然“陰謀論”這個詞有點太敏感,或者是太意識形態化,但是其反映的現象,我認為還是值得去關注和思考的。
推薦閱讀
第四界民間春晚正在緊鑼密鼓的向全國各地區征集優秀節目。已成功舉辦過3屆民間春晚的總導演楊志平近幾天非常忙碌。來自全國各地區的郵件、待選節目介紹已經積攢了數百份。在接受搜信網記者采訪時。他還在專心的閱讀每>>>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應不應該做“世界工廠”?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10914/1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