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媒體誠信與道德度的探討
網絡的普及與大眾媒體的興起,使得這個時代似乎成為了一個“言論自由”的時代,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評論熱門的事件。可是在這種自由的導向下,細心的人們會發現,有一只無形的大手在牽引著絕大多數公眾的思考模式與言論趨向,表面的自由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控制。毋庸置疑,這只大手的操控者是大眾媒體——各大報紙、電視上的新聞報道,正是網民們微博評論、論壇轉載的風向標。這種風向標的作用是大眾媒體在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中需要承擔起的責任,但隨著大眾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一天天加大,導向的正確性卻開始引起公眾的擔憂:在利益的誘使下,輿論的導向是否還指向事件的真相?
我們知道,在絕大多數公民沒有足夠的知識背景、時間財力去對一些新聞事件的真相進行調查之時,新聞工作者就擔負起了將事件真相調查清楚并轉達給民眾的重任。可是,如今的新聞報道卻似乎已經“變味”,真相不再是媒體的追求,如何能夠形成“賣點”才成為了一篇“好”的新聞報道的指標。為了吸引眼球,一些媒體開始對事件進行哄炒,甚至不惜進行攻擊和謾罵,媒體的道德底線和誠信標準位于何方成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這一陣炒得很火的“盧美美事件”為例,一個普通的慈善項目如何被媒體精心制造成了一場輿論的盛宴,我們可以從抽絲剝繭的過程中審視出該如何保持一顆理性地對待媒體報道的心。中非希望工程開始被人們注意是由于北京打工子弟學校將被關停,有網友提出疑問說,為何在中國原本教育資源并不充足的情況下反而需要去捐助非洲的希望小學。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慈善本就是無國界的,它的最終目的是惠及全人類,而且幫助非洲弱勢國家本就是中國展示自身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的一種重要途徑,它對于非洲的發展和中國自身的發展都有助益。但事件在一夜之間迅速受到關注,卻是媒體操控下的一種明顯炒作。
首先,事件被冠上了“盧美美事件”之名,這個別有用心的命名借助此前的郭美美事件一下就將公眾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如果報道使用的是類似《關于中非希望工程的一些疑惑》之類的標題,相信關注度將下降很多個百分點。可以說,標題黨打出的這張牌把盧星宇這個24歲的女孩從這一刻開始就釘在了恥辱柱上不得動彈,對其完全沒有了解的民眾們,因為“美美”兩字而先入為主地將炫富、慈善腐敗這些標簽與之等同起來,盡管她后來有過聲明澄清,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卻很難再被扭轉。其實我們如果理性去審視盧星宇的一些行為,就可以發現她并非如同郭美美那樣以炫富為樂,作為一個含著金湯勺出生的人,她立志把慈善事業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奮斗,這是值得尊重的。她不僅將自己的壓歲錢全部捐獻給了中非希望工程,而且有能力做好動員捐款、對外聯絡、組織活動等工作,可以說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年輕女孩捐出了壓歲錢、為慈善事業奔波,相信很多人會為其鼓掌,但盧星宇因為有了一個富有的父親,就被卷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下成為了眾人謾罵的目標。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很多網友的評論焦點在于其年輕、美貌、有錢,但這些與其是否能做好慈善事業其實沒有實質性的聯系,網民們過了眼癮,扔了句評論,卻在無形中達到了媒體想要博得眼球的效果。
其次,這次事件中,一些媒體很好地利用了網民的仇富心理。中國貧富差距相差嚴重的情況以及一些富家子弟囂張跋扈的行為,導致很多民眾對于富二代、官二代等有著非常不好的印象,無論是郭美美還是李天一,似乎有關富二代的負面報道不斷,正面報道卻寥寥無幾。在這種思維定勢下,盧星宇的富二代光環成為了這次事件最大的罪證,她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眾人的發泄目標。而一些媒體對于這種情況,所做的卻是火上澆油,例如到處搜集其照片指責其炫富等,將一個單純的慈善事件演變成了一場連續劇,每天勢必要找出一些新料來。其實,富二代真的人人可憎么?鳳凰網財經版曾作為一個專題,叫《生不逢時的富二代?》,揭示了富二代面臨的偏見與困境,當我們脫去有色眼鏡理智看待富二代之時,他們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當很多人在輿論導向下隨大流地大肆批評盧星宇之時,他們對除了知道盧星宇是個富二代之外,對她的情況可謂毫無所知。
第三,為了取得公眾的關注,如今一些媒體非常喜歡將各種事件與廣受關注的議題相聯系,哪怕是生拉硬扯的關系。在“盧美美事件”中,慈善腐敗一再被提起,但我們可以看到,當這些關鍵詞反反復復進入公眾眼簾時,真正的證據卻并沒有出現。在南方都市報那篇《揭露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八大謊言》的報道中,且不管幾條被列舉謊言的真假,報道一直在其會議邀請的人的身份、注冊的時間等問題上糾纏不休,對于善款的去處、落實程度等真正可能涉及到慈善腐敗的問題卻只字不提。它無法證明中非希望工程將善款用在了他處、無法證明發生了慈善腐敗,但卻把慈善腐敗作為報道最大的噱頭,無疑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當然,從后來世界杰出華商協會發布的關于“中非希望工程”事件的公告中可以看到,其實其提出的幾條“謊言”,也與事實真相并不符合。
這種失實的炒作如今屢見不鮮。例如2001年5月22日,南方都市報曾由于錯誤報道廣州列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而被迫道歉,這又是一起借廣受關注的污染議題進行不實炒作的案例;又如2010年5月26日,發改委公布嚴肅查處漢網等媒體利用新聞報道對農產品價格問題進行炒作的行為,“物價上漲”顯然也是一個媒體非常喜歡用來吸引老百姓注意力的議題;再如半島都市報社對于華遠在青島的湯米公館項目的報道,在事件下隱藏著一場土地的爭奪戰,利益成為了驅動報道的唯一動力。更嚴重的是,對于這些事件,很多媒體在沒有了解真相的情況下,一家發布、多家轉載,將不實新聞無限傳播,而帶領社會輿論走向了一個錯誤的方向,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以利益為軸心運轉的媒體,其誠信度和道德度顯然難以令人滿意。如何在五花八門的炒作中保持理性的思考而不被當成工具和忽悠對象,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需要思考的問題。(馬小愛)
新聞素材來源:中國新聞采編網
推薦閱讀
有關媒體誠信與道德度的探討 網絡的普及與大眾媒體的興起,使得這個時代似乎成為了一個言論自由的時代,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評論熱門的事件。可是在這種自由的導向下,細心的人們會發現,有一只無形的大>>>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盧美美事件”的謠言與爭議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10921/1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