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錢:奢侈第三極
中國消費者義無返顧地在世界各地大肆掃入奢侈品,國際大牌把“到香港上市去”當作新的時髦選擇。奢侈品牌努力在中國市場實現(xiàn)名利雙收的同時,中國企業(yè)也開始踐行“拿來主義”,出擊海外買入現(xiàn)成的奢侈品牌。于是,一出 “中國拯救世界經(jīng)濟—奢侈品版”的大戲轟轟烈烈地上演。
白花花的銀兩花出去,亮麗的公司年報交出來,似乎其他任何有關中國提振全球奢侈品行業(yè)的數(shù)字與事實都顯得多余。然而,幾乎每一年、每一月,都會有些新鮮的事冒出來,提醒著執(zhí)掌奢侈品牌的各位大佬們:歡迎來到中國—奢侈品最大的消費市場。正是中國消費者的每一次出手匯聚成了奢侈品牌銷售增長、利潤提升、股價上漲的支撐,不僅如此,他們的錢袋子甚至已經(jīng)開始左右奢侈品牌的設計、營銷計劃以及融資決策,未來,也許還將見證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背后坐著一位中國老板。
中國消費者:怎一個“買”字了得
“2011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增長25%、2012年中國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的預測還在眼前,世界奢侈品協(xié)會的最新統(tǒng)計已經(jīng)出爐,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奢侈品市場年消費總額達到126億美元(不包括私人飛機、游艇與豪華車),占據(jù)全球份額的28%,成為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
從蹣跚起步到全球第一,只不過是短短數(shù)年時間。幫助中國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不僅僅是數(shù)量位居全球第四的富裕人士(凈資產超過100萬美元),還有更多獻上自己工資的年輕白領們。世界奢侈品協(xié)會的調查顯示,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平均比歐洲奢侈品消費者年輕15歲,比美國的年輕25歲,而未來3-5年,25-30歲的消費者將成為中國購買奢侈品的主力軍。
盡管與歐美消費者買豪華地產、、貴重珠寶等頂級奢侈品為主的行為有所區(qū)別,中國的奢侈品消費主要以服飾、香水、手表、皮具等小件個人用品為主,但2011年,中國仍然取代了長年占據(jù)第一位的美國,成為勞斯萊斯全球轎車購買量最大的國家。為了向自己新的最佳客戶致敬,勞斯萊斯公司即將推出一系列“龍年”車型,這些車的皮質靠枕上有手工繡制的龍形圖案,標價160萬美元。
被點燃起了欲望與熱情的中國消費者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于國內市場高昂的稅率,越來越頻繁地殺出國門,在全球范圍內大肆掃貨,攪動著各國的品牌旗艦店和精品百貨店。雖然經(jīng)歷了地鐵罷工、經(jīng)濟萎靡,但倫敦圣誕節(jié)后前兩個折扣日(26、27日)的購物人數(shù)仍同比躥升21%,當?shù)氐娜A人、中國留學生以及中國游客是“血拼”的絕對主力。如果光看商店營業(yè)前門口大批排隊等候的人群,也許都會讓人產生身在國內的錯覺。在低匯率和免稅的刺激下,中國顧客的平均消費達到了1310英鎊(約合12906元),為英國政府奉上了一份遲到的圣誕大禮。
而從一家化妝品專柜的銷售業(yè)績,也可見中國消費者購買實力之一斑。2011年,雅詩蘭黛在成都王府井僅35平方米的專柜營業(yè)額達7600萬元,超越了該品牌香港海港城專柜,蟬聯(lián)品牌全球冠軍專柜,比2010年的6550萬元銷售額相比增長了16.03%。成都王府井的Dior專柜也連續(xù)8年全國業(yè)績第一。
凡此種種,都足以讓各大奢侈品牌的大佬們兩眼放光。更重要的是,未來數(shù)年,中國的消費者還將前赴后繼地為奢侈品埋單,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快速成長仍將持續(xù)。意大利奢侈品咨詢公司Altagamma預計,2011-2014年,亞太地區(qū)將是所有國家區(qū)域中奢侈品市場規(guī)模成長最快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0-11%,而中國又將以15-20%的增長復合率拔下頭籌。
奢侈品牌:到香港上市去
為了吸引中國消費者持續(xù)地慷慨買單,以便盡早鎖定品牌未來成長的最有力引擎,繼扎堆在中國市場開店之后,“到香港上市去”成為了國際大牌們新的時髦選擇,以期用高估值、高融資和高回報實現(xiàn)在大中華地區(qū)的名利雙收。
繼2011年年中的上市熱潮之后,單單是在12月,就有三家與奢侈品行業(yè)相關的企業(yè)登陸香港。先是“只融名氣不融資”的Coach(06088.HK,COH.NYSE),以存托憑證的形式在香港二次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聯(lián)交所掛牌的美國企業(yè)。緊接著,主要為Prada、Coach和Tumi等品牌加工皮具的時代集團控股也進行了公開招股,1968年在香港成立的時代集團占據(jù)著奢侈品牌手袋及小皮具外包制造市場約5%的份額,位居全球第一。而在其正式IPO前,Prada已經(jīng)認購了其發(fā)行股份的19.6%,另外創(chuàng)投公司IDG也認購了22%.最后,香港珠寶品牌周大福(01929.HK)以上市當天190億美元的市值成為全球最大的珠寶商,是美國珠寶商蒂芙尼的兩倍。
一時之間,香港聯(lián)交所風頭無兩,如同眾多奢侈品牌聚集的海港城一樣,到處閃耀著品牌的光環(huán)。而且,未來還將更加“珠光寶氣”。英國珠寶零售商格拉夫鉆石(Graff Diamonds)計劃于2012年上半年在香港IPO,擬資10億美元,上市所籌資金將用于在亞洲開設新店、擴大高端首飾的生產,并擴大稀有寶石庫存,預計上市后公司估值在50億美元左右。
表面上看,在香港上市具備估值高、融資額高的優(yōu)勢,可謂“賺了中國消費者的錢,又來賺投資人的錢”。而實際上,奢侈品牌盤算著通過登陸香港資本市場,進一步拓展品牌在大中華地區(q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更好地以香港為跳板深挖中國市場的消費潛力。Prada首席執(zhí)行官帕特里齊奧·貝爾泰利在招股說明會上的一席話道出了其中玄機:“IPO的地點其實就代表著我們要去的市場,亞洲是公司的戰(zhàn)略性區(qū)域。”中國消費者正以他們無與倫比的購買力,推動中國變成眾多奢侈品牌的主場,而在香港上市也就完全符合了“主場作戰(zhàn)”的邏輯。
不得不提的是,除了在香港上市以外,2011年內,意大利老牌皮具商菲拉格慕登陸米蘭交易所,美國服裝品牌Michaels Kors在紐交所掛牌,奢侈品牌與資本的牽手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新一輪的高潮(附文)。
中國資本:搶購奢侈品牌
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熱情積聚而起,個人行為逐漸發(fā)展成為企業(yè)行為,入手的目標也從手袋變成了它的制造者。想想歐洲老牌奢侈品漫長的打造歷程,相比自我修煉之路,“拿來主義”顯然是一條更為便捷、也更為迅速的道路。上升到國家層面,這與政府的意圖也完全符合—鼓勵國內企業(yè)收購國際知名品牌,以更快地達到提升品牌形象的目標。而且,趕上了金融危機后的經(jīng)濟蕭條,“中國拯救世界經(jīng)濟—奢侈品版”的大戲已然登場。
2012年1月10日,濰柴動力(000338.SZ,02338.HK)的實際控制股東—山東重工出手收購債臺高筑的意大利游艇企業(yè)法拉帝集團(Ferretti Group)75%的股權。法拉帝旗下?lián)碛械柠愅蓿≧iva)和法拉帝兩個品牌躋身全球八大游艇之列。之前的2011年,山東重工與法拉帝簽署了一項備忘錄,在大中華地區(qū)及其他新興市場設計及銷售游艇產品。如今收購正式達成,山東重工一舉將其游艇業(yè)務版圖擴張至奢侈品行業(yè)。按照協(xié)議,山東重工總投資3.74億歐元,包括1.78億歐元的股權投資以及1.96億歐元的融資額度,收購包括法拉帝5.80億歐元的債務。另外,法拉帝也會獲得1億歐元的注資以及8000萬歐元融資。收購完成后,法拉帝主要管理層將獲留任,總部及生產基地也留在意大利。法拉帝主席在一份聯(lián)合聲明中指出,這樁交易將令法拉帝更好地在規(guī)模達到70億歐元的游艇工業(yè)發(fā)展,并迎合未來5-10年高速成長的中國奢侈品需求。
這已經(jīng)不是中國企業(yè)的第一次出手。2011年5月,復星國際(00656.HK)以8450萬歐元收購了希臘首飾品牌Folli Follie9.5%的股權,還在同一時期買入了法國旅游度假集團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近10%的股份,后者計劃在5年內將中國高凈資產人士發(fā)展成其第二大顧客群。不過,其創(chuàng)始人兼董事長郭廣昌表示,不會插手所收購公司的日常管理。
與之相比,香港利豐集團(Li & Fung)則更進了一步,買來英國日漸衰退的品牌,經(jīng)其包裝后重新推出市場,也難怪英國媒體毫不吝嗇地將其稱為“英國奢侈品行業(yè)的拯救者”。2002年,隸屬于利豐的利邦集團(Trinity Group)買下英國服裝品牌君皇仕(Gieves & Hawkes),2008年又收購了另一個英國品牌Kent&Curwen,充分利用其承載的英國歷史及皇室淵源,結合集團在采購和分銷上的優(yōu)勢,讓這兩個品牌煥發(fā)了新生。近兩年,利豐的收購舉動更為頻繁,2010年拿下了意大利男裝切瑞蒂1881(Cerruti 1881),2011年先是“穿”上了法國奢侈鞋履品牌Robert Clergerie,后又把1839年創(chuàng)立的比利時皇家御用皮具品牌Delvaux收歸旗下。
也許不久的將來,通過廣泛的“拿來主義”,可以看見中國企業(yè)收編更多的包括奢侈品在內的國際品牌,從而促使中國的品牌較之制造率先完成升級。
資本的寵兒
盡管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2011年的歐美資本市場顯得有些凄風苦雨,僅在6月就有超過20家公司取消了原定的IPO計劃,但這也反襯出奢侈品牌與資本共舞的熱鬧勁兒。除了扎堆香港上市之外,意大利老牌皮具商菲拉格慕也于2011年6月底登陸米蘭交易所,發(fā)行價9歐元/股,募集資金3.44億歐元,公司整體估值達15億歐元。
熱鬧的還不僅僅是IPO.動作最為頻繁的品牌捕手阿諾特,除了增持愛馬仕,意大利高檔鐘表及珠寶商寶格麗之外、新加坡鱷魚皮制造供應商興隆國際(51%股份)以及瑞士表盤制造商ArteCad均被其悉數(shù)拿下,這還不算通過旗下亞洲基金間接入手的品牌。
阿諾特的“好胃口”從很大程度上證明了2011年對奢侈品行業(yè)而言是個“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好時機。湯姆路透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1年前5個月,奢侈品行業(yè)的并購交易額高達60億美元,而上年同期僅為1.42億美元,即使是在2007年,全年的交易金額也不過64億美元。不管是行業(yè)內的并購整合,還是獨立品牌的掛牌上市,抑或是私募基金的積極參與,資本對奢侈品行業(yè)的激情再現(xiàn),都有望讓行業(yè)版圖進一步改寫。
PPR拿下了意大利頂級訂制男裝品牌布萊奧尼,華倫天奴時尚集團 (Valentino Fashion Group)買入了美國知名時裝品牌 Proenza Schouler, 跨國礦商英美資源公司(Anglo American) 斥資51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鉆石原石生產商戴比爾斯(De Beers),申請破產保護的另一家意大利集團弗雷(Gianfranco Ferre)則被一家總部在迪拜的公司接手。而2007年才成立的瑞士奢侈品公司Labelux更是連下兩城,在已有的Bally和 Derek Lamg兩個品牌基礎上,又新添了因《欲望都市》而名聲大振的鞋履品牌Jimmy Choo 和英國服裝品牌Belstaff兩位成員。
即便是沒有覬覦他人之輩如巴寶莉和Coach,也踏準時點出手,分別從之前合作的亞洲經(jīng)銷商手中買回了渠道權,為下一步的大展拳腳做好充分的準備。
除了品牌商熱衷其中,在這一市場上蜇伏多年的私募股權也開始頻繁活動,而且收獲頗豐。取消了原有的上市計劃后,凱雷(The Carlyle Group)轉而將持有的意大利高端羽絨生產商Moncler45%的股權出讓給法國的一家私募Eurazeo ,標價4.18億歐元。而出售Jimmy Choo則讓2007年以1.85億英鎊買下它的原東家 TowerBrook Capital Partners,凈賺三倍收益。如此高額的投資回報也促使市場人士預計,未來將會有不少私募將手中品牌掛牌出售,而最有可能的就是那些已經(jīng)持有5年左右的品牌。
與2006、2007年時潛在收購對象的“坐地起價”嚇跑了不少原本打算出手的收購方不同,經(jīng)過2009年市場的強勢洗牌,再加上如幽靈般縈繞的歐債危機,雙方似乎可以用更平和的心態(tài)在談判桌前坐下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卯足力氣開拓包括中國、巴西、印度在內的新興市場,短時間內對資金籌措的需求十分明顯。這從寶格麗總裁談及將品牌拱手讓出的理由中也可瞥見端倪,“上一次金融危機已經(jīng)讓我們意識到獨立品牌的巨大生存風險,而如今,當競爭日益轉向歐洲以外的市場,獨立品牌更是無力與大集團抗衡”。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奢侈品版中國拯救世界經(jīng)濟 消費額占全球28%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228/3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