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知道到底要干什么,因為在眾人眼里,他一直在做一樁賠本的生意:高投入、高風險、盈利日期渺茫……一段時間內,京東的前途,成了一個讓人戲謔的“謎語”:大家猜猜,京東剩下的錢還能燒多久?
當當網CEO猜是5至7個月,在他眼里,今年的8、10月份將是京東商城的“大限”;當然,在劉強東看來,這個所謂的“大限”,就是李國慶說大話“遭雷劈”的日子。
劉強東心里很清楚,“賠錢賺吆喝”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這僅僅是一個策略。“京東想學亞馬遜。”電商觀察家楊平明告訴筆者,“然后依靠服務、、物流和龐大的內容庫實現盈利。”
它是網上3C賣場,同時也是物流公司,還是一個網絡“大百貨”,它想成為第二個“亞馬遜”,它就是京東商城,它一直在干著別人“看不懂”的事。然而,在其轉型的關鍵時刻,一批“新電商”從半路截道而出,它們有著強大的線下優勢,出身不同卻注定殊途同歸。它們有一個同樣美好的愿景,那就是只要熬過了眼下這一關,未來要滋潤地賺錢,就不會有問題。
創業曲線:急行軍擴張路線
京東是亞馬遜的又一忠實追隨者,只是它走的這條“創業曲線”有點離奇。3月30日,京東商城火車票預訂頻道上線,4月7日又匆匆收官。
京東讓人“看不懂”的事情,還遠不止這些:2月9日,京東商城上線酒店預訂業務,嘗試進軍在線旅游;2月20日,京東宣布啟動其電子書刊業務。而早在去年,京東就已涉足了百貨、母嬰、圖書等行業。
盡管,這種“急行軍”路線爭議頗大,但有一件事它確實做出了影響力。2008年起,京東學習亞馬遜,開始自建物流,憑著強大的物流配送服務,京東聚集了不少人氣。有業內人士分析,按照這種上百億的大手筆,京東未來可能干掉昔日的快遞大佬——順豐。
京東的一舉一動都在朝著亞馬遜靠攏:自建物流、搭建技術平臺、開放服務……利用流量優勢,轉型銷售旅游類、內容類等高毛利產品,然后提供配套服務,最終實現盈利。京東期盼自己一夜之間成為“大百貨”,心里打的其實就是這個算盤。
只要日后平臺質量搭建得過硬,京東就能實現穩當的盈利:看著別人吭哧地干活,靠著配套服務,自己卻能滋潤地賺錢。相比京東“掙一個錢花四個”的現狀,那種坐地收錢的感覺,誘惑力要大得多。
低毛利率:一個爭議的開始
雖然中間的路途很漫長,但京東本可選擇一個更好的開始。2008年6月,京東完成3C產品的全線搭建,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3C平臺。然而,眾所周知的是,3C在網購的銷售比例中非常小,并且整體的毛利率非常低。
“高毛利的產品輪不到他做,攜程、、盛大之類的大玩家都已經根深蒂固了。”楊平明表示。攜程網的在線旅游、盛大的電子書……毛利率都很高,京東早就看準了,因此在今年,這兩個行業京東全部涉足了,它的“亞馬遜”戰略已初現端倪。
劉強東就沒想賺錢,他要的是規模,要的是流量。只有這樣,他才能走上最終的“亞馬遜”之路。很多人說他“愚蠢”,因為低買高賣的模式很“傻”,在上很難行通,這其中包括。
中國的電商打仗從來缺乏章法,在銷售規模與盈利的問題上,它們往往會不惜一切地選擇前者。對此,蘇寧易購執行副總裁則認為,若是不加考慮地瘋狂擴張,會加大企業的資金壓力,陷入運營困境。他的看法是,最理想的戰略在保證適當盈利的基礎上去完成銷售目標。
但對于劉強東來說,3C只是他聚合人氣的一個切入口:以平價、低價、甚至倒貼的方式把東西賣出去,然后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務,吸引買家。雖然“燒錢”燒得緊,但這個階段過去后,京東商城就會“很爽”。
半路殺手:線下強大的“新電商”
然而,瞄準這條路線的不只是京東商城,當時的情況是,一批傳統3C零售企業在電商的風靡之下紛紛蘇醒,它們集體追趕“觸電”的大潮:2010年2月1日,蘇寧易購正式上線;也就在同年,國美宣布斥資4800萬元收購庫巴購物網80%的股份。
自京東商城選擇“伸腿”3C行業的那一刻起,就預示著即將要發生的一切:遭遇傳統3C零售企業的圍攻。因為,京東日后要走的路,它們恰好也要走。今年3月份,蘇寧易購董事長張近東將“戰略”公開化:要做中國的“沃爾瑪+亞馬遜”。自此,兩個原本走著平行線的陌生人開始“交合”,陷入了水深火熱的競賽階段。
對于京東而言,這批半路殺出的競爭對手很不一樣。蘇寧易購是蘇寧電器旗下的獨立子公司,共享著蘇寧電器供應鏈:采購渠道、物流等。也就是說,四年來京東一直在干的事:自建物流、瘋狂擴張渠道……蘇寧電器已經干了二十幾年。
蘇寧易購執行副總裁李斌表示:“與純電商相比,具有傳統企業基因的新電商優勢在于擁有強大的資本支持,在資金、供應鏈、物流配送有優勢。同時傳統企業也具有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優勢。”
走同樣路子的還有國美庫巴網,但由于系列的高層“內斗”,導致其零售額一直落后于老對手——蘇寧易購。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在2011年中國B2C購物網站市場份額中,蘇寧易購、庫巴分別以3.3%、1.2%的市場份額排在第三、第八位。易購的頭頂上,正是擁有17.2%市場份額的京東。
應對法則:用錢“燒死”它們?
傳統“大佬”加入戰爭后,消費者逐漸發現,京東的商品正在失去價格優勢。在共享傳統連鎖的采購成本后,“新電商”的價格優勢更為明顯。拿當前較火的幾款數碼為例,三星I9220(釉白)的京東價為4999元,而易購則是4988元;而另一款三星MV800的國美網上商城價為1480元,京東價為1488元。(以上數據均來自一淘網)
與純電商相比,具有傳統企業基因的“新電商“有著自己的優勢:資金、渠道、物流配送……線上、線下相結合能共享物流、采購成本,售后服務也更為扎實。但這條路,偏偏京東商城沒辦法走。
都是以3C行業作為起點,但二者“交火”后的結局難以預判:一個是亞馬遜的忠實追隨者,一個是傳統零售的半路轉型。盡管起點不同,然而,從二者布局的“大平臺”戰略來看,它們終將殊途同歸。
“按照我們的規劃,物流、售后服務都將是我們后期的盈利來源,甚至可能成立單獨的服務公司進行運作。另外,還會在家電、3C、百貨、圖書等銷售品類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快消品、虛擬產品,以后蘇寧易購可以滿足消費者在衣食住行上的所有需求”李斌表示。
“目前,京東的線下還沒法與它們比,但物流體系建起來后就談不上了。”一位資深IT分析師告訴筆者,他認為,京東遲早會拋開毛利低的3C,最終走上亞馬遜的路子。楊平明則認為,如果京東一定要爭奪3C這塊“蛋糕”,只能采取“戰略性”虧損,進而把對手打掉。但那時候,京東可能又將掉入“燒錢”怪圈。
亞馬遜之路:錢根本不是問題
其實,要搶先走上“亞馬遜”之路,錢根本不是問題,或換句話來說,“錢是最次要的問題。”楊平明認為,要做一個像亞馬遜一樣的公司需要的條件太多了,“創始人的眼界,資本的環境,政策的環境,還有競爭環境。”因此,對于京東的“燒錢”行為,他表示很“看衰”。
在轉型“大百貨”時,京東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每個品類都必須有強大的運營、采購、分銷、售后的能力。“你到哪里找那么多人才去管理各種品類呢?庫存的管理就是個大問題。”楊平明如是分析。
京東現走在亞馬遜的“初級階段”,總體來說還是略顯激進。它現在的想法是:自己賣3C產品又苦又累,要是去賣電子書,賣旅游產品該多好啊,問題再拓寬一步,要是去做百度多好啊,做多好啊,做亞馬遜多好啊。
“問題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就在這塊(3C),不是短時間想換就能換掉的。”楊平明表示,亞馬遜的成功難以復制。完成“大平臺”戰略,天貓有著頑強的生態,蘇寧易購有著強大的線下支撐,但是京東有什么?
再回到問題的起點,按照原有的路子走下去,京東的錢還能“燒”多久?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京東擴張路線存爭議 新對手虎視眈眈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414/5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