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el藝術總監、“時裝界的凱撒大帝”卡爾·拉格斐指出:時尚是一場人生戰役。
這是一場昂貴的戰爭,每一件裝備都價格不菲。在“除了工資不漲別的什么都漲”的年代,無數時尚和偽時尚青年哀嘆,不是我軍不努力,實在是敵人太兇殘啊!
于是,Gilt,這家奢侈品折扣網站應運而生。與眾多燒錢電商不同的是,它專賣各路設計師甩不出去的尾貨,為了打開銷路,還起了一個時髦的名字——“閃購”,只在凌晨開放購買,勾搭得眾多潮男女夜不能寐緊盯電腦狂按F5。
幾年時間,Gilt從“十來個人、七八桿槍”膨脹至近千人的大公司,估值超10億美元,號稱時尚界的亞馬遜。美國《新聞周刊》為之撰寫長文一篇,揭露這家非典型電商成長中的幸福與煩惱。
以下為文章全文:
蘇珊·萊恩(Susan Lyne)今年62歲。她金發碧眼,體態優雅,粉絲成群。
多年來,她常常在機場被人搭訕,也會在聚會上被人贊賞。她曾擔任流行美劇《絕望主婦》的制片人,而當“家政女王”瑪莎·史都華(Martha Stewart)因內幕交易身陷囹圄時,她被邀請執掌瑪莎一手開創的設計帝國。
但是,當萊恩在2008年成為美國電商網站Gilt Groupe的掌門人時,她還是有點兒手足無措。華爾街認為,這家新興企業有望成為2013年最炙手可熱的待上市公司。“人們抓著我的胳膊,告訴我Gilt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她說,“他們告訴我,自從有了Gilt,午夜生活從此不同。它像一種宗教,人們沉溺其中。我從未見過這種情形。”
午夜驚魂
Gilt擁躉的午夜生活是:每天凌晨0:00,成千上萬的用戶(女性居多)打開電腦,登錄Gilt.com,聚精會神蓄勢待發。在接下來令人血脈賁張的一瞬間,他們將為一兩件打折名牌商品展開激烈爭奪。從長褲到高跟鞋,商品種類繁多但存貨極少,通常在60秒內銷售一空。少數人搶購成功,絕大多數人只能空手而歸,準備第二天卷土重來。這被稱為“閃購”。
“太神奇了。”好萊塢制片人唐恩·奧姆斯泰德(Dawn Olmstead)說。2007年,在Gilt上線幾個月后,她從自己的經紀公司聽說了這家網站。當時,Gilt采用邀請會員制,用戶只有得到時尚界人士的推薦才能加入。很快,這一限制條件就被取消了。如今,奧姆斯泰德通過手機應用登錄Gilt。在美國西海岸,Gilt閃購的啟動時間是每天上午9:01,而這正是奧姆斯泰德開車送孩子上學的時間。有時候,她會把車暫時停在路邊,只為上Gilt搶購幾件商品。這讓她想起當年在紐約只有“內部人士”才能參與的樣品大甩賣活動:潮人們在商店外排起長隊,只為從名牌商品的尾貨中淘得一兩件寶貝。
“如果你搶購成功,會感到很興奮;如果失敗了,也可以把Gilt作為時尚風向標。你能看到哪些商品賣得快,了解到哪些東西受歡迎。它比《時尚》雜志更好,甚至比一切事物都好。”她說。
萊恩對此有點兒不太相信。她說:“當客戶與你深度互動,覺得沒有你就活不下去時,你將所向披靡。”
方興未艾
Gilt很快達到了這種境界。創立之初,這家網站只有5個人,2張桌子,1間辦公室。如今,它已經有了近900名雇員,在紐約市林蔭大道租了一層寫字樓,估值超過10億美元。盡管距離亞馬遜相去甚遠,但Gilt已成為估值第二高的自有庫存電商網站。
目前,它擁有逾500萬名會員,每天發出逾1萬個包裹,并進行垂直拓展,設立兒童網站Gilt Kids、家居網站Gilt Home、男性用品網站Park & Bond、旅游網站Jetsetter、美食網站Gilt Taste和網站Gilt City。從名牌服飾到日本壽司,從健身課程到旅游度假,Gilt覆蓋的范圍極廣。更值得稱道的是,與許多燒錢電商不同,Gilt預計于今年年底實現收支平衡。
“我認為,對蘇珊而言,Gilt是一個理想平臺。”查爾斯·科佩爾曼(Charles Koppelman)說。他曾擔任瑪莎-史都華生活多媒體公司執行總裁,而萊恩曾擔任該公司CEO。當萊恩加入史都華時,該公司已經是一家定位明確的業內領先公司,而Gilt給了她打造全新企業的機會。“它善于創新,行動迅速——這正是對她的完美定義。”科佩爾曼補充道。
《我們為何購買:購物的科學》(Why We Buy: The Science of Shopping)一書作者、環境心理學家帕克·安德席爾(Paco Underhill)認為,閃購大獲成功的原因顯而易見。他說:“從巴西貧民窟到紐約百老匯,品牌的理念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另一方面,我們已經培育出一個‘無打折,不購物’的龐大人群。我們的文化強調爭分奪秒和瘋狂刺激,而閃購有趣、方便,又能提供滿足感。”
與實體商店相比,閃購模式擁有足以讓布盧明代爾百貨公司垂涎的眾多優勢。用戶如果搶購失敗,就會把自己的名字列入等候名單,這個名單可能長達數百人。一旦商品再度有貨,就會按照名單的先后順序自動發貨。這意味著Gilt幾乎從不依賴推銷,百貨商店卻為了拉攏顧客頭疼不已。
盡管這種模式極富魅力,但隨著Gilt邁入新紀元,挑戰也隨之而至。
庫存危機
閃購網站興起于經濟衰退時期。設計師們擁有很多作品,卻無法賣給零售商。閃購給他們帶來了福音:與其讓這些飽含心血的作品在商店的昏暗角落中永遠沉睡,遠不如把它們放在網上出售,獲取一筆更“安穩”的收入。
但如今,隨著經濟轉暖,批評人士擔心閃購網站再也無法找到足量的多余產品。另一方面,競爭對手紛紛入局,試圖從這一方興未艾的市場中分一杯羹。Gilt將其一一擊敗。但隨著上市呼聲日益高漲,外界開始懷疑Gilt是會像Facebook那樣一飛沖天,還是會像Groupon那樣大起大落。
Gilt CEO凱文·瑞安(Kevin Ryan)承認,這段時間從設計師那里獲得產品更加困難。他說:“我們已經有很長時間沒賣過克里斯蒂安·魯布托(Christian Louboutin)設計的鞋子了。這是事實。”目前,Gilt主要出售來自Kate Spade和Cynthia Rowley等品牌的“大眾奢侈品”,而不是來自Balenciaga或Narciso Rodriguez等廠家。
瑞安戴著一副眼鏡,畢業于耶魯大學。他曾擔任公司DoubleClick的CEO,后來該公司被廣告以31億美元收購。
一些時尚觀察人士認為,與許多直銷店一樣,Gilt最近開始銷售特別定制的低檔商品,這種做法的結果難以預料。(Gilt否認了這種說法。)該公司的一名前高管稱:“如果老客戶因為熱情漸熄而選擇離開,那對于Gilt而言可不是好事。是這些人成就了Gilt。如果Gilt拿奢侈品牌充當誘餌,然而以次充好,那么結果可是大大不妙了。”
正如環境心理學家安德席爾所言,“一個很酷的品牌突然不酷了,那么離毀滅也就是一步之遙了。”今年1月,Gilt裁員90人,占雇員總數的十分之一,時尚界為之嘩然。而該公司高管解釋稱,此舉是為了讓財務報表更加好看,以利上市。
涅槃重生
面對挑戰,萊恩一直在努力推動公司轉型,不再局限于閃購業務。如果說技術出眾的瑞安是“陽”,那么人情練達的萊恩就是“陰”:她在美國東西兩岸人脈深厚,既對時尚有深刻理解,又懂得消費者心理學,還善于揣摩人心,觀人洞若觀火。曾與其共事的史都華前執行總裁科普爾曼說:“她為整個公司帶來了真正的穩定,讓大家充滿信心,從股東到員工的每一個人都心情舒暢。”毫無疑問,擁有一位像萊恩這樣的名望之士,能夠讓華爾街相信Gilt是一家管理完善的成熟企業。
盡管Gilt堅稱,正在全力保障名牌商品的供給,但該公司更長遠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奢侈品營銷平臺,讓各大廠商展示他們最優秀的作品,范圍不僅限于服飾。上個月,廠商英菲尼迪在Gilt上半價售出一輛跨界車。這件商品在2.5秒內就被人買下,還有1萬人被列入了等候名單。英菲尼迪不僅獲得了訂單,更獲得了難得的免費宣傳機會。
瑞安認為,成為富裕人群的關注焦點,將有助于解決庫存不足的問題。他說:“像華倫天奴這樣的品牌,他們希望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愿意給我們供貨。我們會拍下產品的照片,并搭配幾件年輕設計師的作品。這些作品將被展現在有效受眾面前;對于設計師而言,這極具價值。”
另一方面,Gilt也在悄然向全價商品邁進。“我們希望更加全面,”瑞安說,“提供各種風格和品位的商品,而不是只有便宜貨。”8個月前,該公司的全部收入都來自打折商品;如今,這一比例已經降至90%以下,而且還在快速下滑。盡管占據40%營收的女裝仍然全場打折,但主打男裝的Park & Bond都是全價。男人并不喜歡在凌晨守在電腦前,只為淘一件打折的James Perse帽衫。
再回到好萊塢制片人奧姆斯泰德。她正在瀏覽Gilt旗下的旅游網站Jetsetter,想看看周末可以去哪里玩。“是去安圭拉島,還是去塔霍湖呢?”她說,“我們來看看哪個地方更受歡迎。我會聽從人們的看法。他們讓我感覺自己很英明。”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420/5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