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簡歷
趙迎光
1997年 大學畢業后進入國企工作
2007年 從國企辭職,開設店鋪韓都衣舍
2008年 韓都衣舍年銷售額達到130萬元
2011年 韓都衣舍年銷售額破3億元
“左撇子、處女座、168厘米的胖子……喜歡高談闊論,但是除了電商,除了吹吹牛,什么都說不出來。”這是趙迎光在中對自己的描述。在國企呆了10年的趙迎光,創造了網商界的奇跡——短短4年內,趙迎光的韓都衣舍年銷售額從130萬元飆升到3億元,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店打造成了擁有無數粉絲的淘品牌。
離開國企開網店
“雖然大學讀的韓語專業,但我算是出身,并且我對互聯網的研究不比互聯網派的創業者差。”15日,韓都衣舍CEO趙迎光笑著對記者說。
早在1987年,趙迎光就讀的中學就組建了全國計算機小組,他是6個組員之一。大學4年,除了學好韓語專業外,趙迎光基本上是在電腦旁邊度過的。1997年大學畢業后,趙迎光進入山東一家大型國企工作,并被派往韓國分公司從事外貿業務。這段經歷在幾年后徹底改變了趙迎光的人生。
“當時韓國的發展已經很熱,而國內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趙迎光說,看中這一商機,2002年起,他開始兼職做電子商務。
“剛開始是在易趣網賣韓國化妝品,2005年轉戰淘寶網,賣的是韓國的鼻梁增高器。”趙迎光自嘲地笑了笑說:“我涉足的范圍很廣。除了化妝品,還賣過孕婦防輻射服、奶粉等母嬰用品,甚至有段時間還賣過用品,做得非常辛苦,但都沒什么大的發展。”
2007年,趙迎光受邀參觀一家韓國知名網店,這家店的日銷售額高達400多萬元人民幣。趙迎光說,網店負責人無意中說的一番話讓他大受啟發——對方說,服裝是最適合網絡銷售的品種之一,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品種款式一定要多。
趙迎光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隨后辭去了國企的工作,專心開網店賣衣服。
投資60萬仍是小賣家
2008年3月,趙迎光的淘寶店鋪韓都衣舍正式開張。雖然前期裝修辦公室、租賃倉庫等就投入了60多萬元,但趙迎光說,和許多已經做得風生水起的大店鋪比,他仍然只能算是一個小賣家。
“我當時就意識到,淘寶網店已經進入大兵團作戰時代。網絡銷售無地區之分,在淘寶上你所面對的對手是全國各地的同行。”趙迎光說,韓都衣舍在設計、生產、行業經驗、渠道上并沒有什么優勢,所以他決定揚長避短,嘗試韓國商品代購模式——從韓國尋找最時尚的服裝品牌,再根據顧客訂購情況從韓國進貨。
“但這種模式讓顧客等待時間過長、經常斷貨缺貨、無法退換貨、性價比不高,導致店鋪業務發展很緩慢。”趙迎光說:“剛開始的那幾個月,基本上每個月都在虧損,店鋪一度在瀕臨關閉的邊緣掙扎。”
引入服裝買手制度
當很多人認為趙迎光要放棄時,他卻在悄悄做另一件事。“我參考了國內外眾多服裝企業的商業模式,最后認為,可以效仿西班牙著名服裝企業ZARA的買手制。”趙迎光說,這讓他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組建自己的買手團隊,“當時還沒有一家店鋪采用過這種模式,我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趙迎光對韓都衣舍這套獨有的買手制度一直津津樂道——每個買手小組負責跟蹤諸多韓國品牌的,第一時間引進最新時尚的款式,并根據中國顧客的審美習慣,進行二次設計,然后在國內找OEM企業生產。“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培養自己的設計師,逐漸形成自主研發體系,是很有吸引力的商業模式。”趙迎光說。
但一開始并不那么順利。“第一個困難是買手小組剛成立時,都是小規模訂單,找工廠生產特別難。第二個困難在于第一批買手的培養。當時我們的品牌定位還不清晰,買手對國內女裝需求行情不甚了解,我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把第一批買手培養起來。”趙迎光說。
事實證明,正是這一從“商品進口專家”變為“時尚進口專家”的舉措,捧紅了韓都衣舍。短短4年內,韓都衣舍的年銷售額從130萬元飆升到了3億元。
計劃2015年年底上市
曾連續55天蟬聯淘寶網月度熱賣排行榜冠軍的韓都衣舍,讓專注于中國市場的專業投資基金IDG的合伙人楊飛覺得很特別。2011年,IDG向韓都衣舍注資千萬美元。
雖然在去年淘寶小賣家的集體圍攻中每天的損失高達數十萬元,但挺過這場危機的韓都衣舍,迎來了更大的發展。
趙迎光告訴記者,目前,韓都衣舍每個買手小組每天要看上百款衣服,40多個買手小組每天可推出幾十個新款。按計劃,2013年,韓都衣舍的買手小組將達到300個,每天至少上100個新款,一年可推出近4萬個新款。
韓都衣舍的目標是,2012年銷售額7億元,2013年為10億元,并準備在2015年年底上市。
“我們的目標很遠大,但要腳踏實地的去實現它。”采訪最后,趙迎光平靜地說。
商機
靠發起
重慶淘幫主年入20萬
如果你不知道淘幫主,那么你已經OUT了。
淘幫主是指團購發起人,他們在各大團購論壇、QQ群、發起針對淘寶網某一件商品的團購計劃,團購成功后,淘幫主可從中收取傭金。他們沒有蓋世神功,卻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他們沒有武功秘籍,卻讓無數網友趨之若鶩。雖然江湖上流傳著他們的傳說,但鮮有人知他們的廬山真面目。18日,記者在對淘幫主、重慶姑娘靜進行采訪后了解到,煉成淘幫主并不是傳說——靠發起團購,謝文靜去年的年收入是20萬元。
小姑娘自立門戶當“幫主”
18日,解放碑臨江門一間僅有30平方米的房子里,地上堆滿了各式快遞包裹。在這里,記者見到了25歲的謝文靜,她就是傳說中的淘幫主。
“每次團購的商品往往有成百上千件,為了便于管理,就統一發貨到這里,團購者再集中來取貨。”謝文靜告訴記者。
一年多前,謝文靜還是一間奶茶店的老板。由于選址不佳,奶茶店的經營陷入困局,被迫轉手。創業失敗后,謝文靜卻發現了團購背后的商機。她發現,雖然參加團購的人越來越多,但價格欺詐、虛假宣傳、商品質量不高等問題也隨之而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謝文靜在重慶一些論壇上發起了她的第一次團購,開始了她的淘幫主生涯。
三招煉成淘幫主
“第一次團購是團一款指甲油,一個星期只有不到20人報名。”謝文靜說,在經歷了最初的失敗與磨合后,現在她發起的團購,最多時報名人數過萬人。從不到20人到上萬人,一個成功的淘幫主是如何煉成的?謝文靜總結出了三招。
首先,要明確知道不是所有商品都適合團購。謝文靜說,以第一次團購的指甲油為例,與淘寶網店主協商的團購價為15.8元一套,而在重慶市場上,一套同樣的指甲油的售價在20元左右。加上物流成本,很多人覺得不劃算,所以參加團購的人少。
謝文靜告訴記者,后來她發現,同一種商品能否熱賣,多數取決于價格。大店不愁客源,團購價格往往談不下來,所以她會選擇人氣不夠旺、急于薄利多銷的中小型店鋪。
根據這一點,謝文靜又發起了一次針對嬋真洗面奶的團購,這一次有300多人報名參加。“原價是58元一瓶,不包郵,我和賣家協商的結果是,團購達到200瓶,就是45元一瓶且包郵。”謝文靜說。
其次,要懂得規避團購中的風險。“我發起過一款護手霜的團購,當時有100多人報名。但當我買回相應數量的護手霜后,不少團購者臨時變卦,導致剩下20多瓶無人認領。”謝文靜說,此后,她每次發起團購都會要求報名者將錢先匯入,團購成功再結算。這樣不僅規避了風險,也規范了流程。
此外,淘幫主的誠信也非常重要,一次不誠信就可能導致再也沒人相信你的情況出現。
全國淘幫主超過15萬人
問及收入,謝文靜向記者伸出兩根手指頭。2000元?2萬元?她笑著說:“去年的年收入是20萬元。”
謝文靜透露,根據團購商品的價格,每次團購會向報名者收取1~5元不等的報名費。淘寶店家支付的提成一般為商品總價的2%~5%。“去年圣誕節期間,我發起了對新疆大棗的團購,有超過5000人報名購買,這一單我就賺了3萬多元。”謝文靜說,“現在,很多淘寶店家主動找上門希望合作,今年我會增加幾個存放地,方便主城顧客取貨,還打算開展微博報名”。
來自淘寶網的調查數據顯示,淘幫主總人數已超過15萬人,100%的淘寶賣店家希望參加此類團購活動。
昨日,互聯網專家向記者表示:“雖然這種全新的購物模式面臨著信任、安全、行業監管等一系列的考驗,但作為后團購時代的產物和縮影,淘寶賣家、消費者、淘幫主三方實現了共贏,有利于的發展。”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424/5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