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網專欄 作者:張斌)在職場道路上,人脈和個人能力是大家都比較去注重的兩個方面,筆者前段時間看了一篇名為《打造人脈不如打造自己》的文章,是一位名人寫的,本人感受頗深,里面有的觀點我很贊同,但有的觀點,我卻持不同意見。最近很少寫文章,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忙于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學習,但也不曾忘卻人脈的重要性。下文就簡單的來聊一下,人脈和個人能力,到底該如何取舍。
1.人脈來源于志同道合
最常見的,我們往往因為志同道合而走到了一起,站長與站長走到了一起,作家與作家走到了一起,各種各樣的,進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人脈,就拿速途專欄作家群來說,大家聚集到同一個群里,都是源于對互聯網的熱愛,其中不乏各界牛人,大佬,如果大家都保持著比較好的友誼,那么這些人,便是大家所說的人脈。但是某種意義上,盡管絕大多數人不愿意承認,所謂“友誼”很多的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系”。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么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現“公平”。電影《教父》里,棺材鋪的老板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氣并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后,教父考利昂終于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所以說,因為志同道合而來的人脈,有一大部分都是不會長久的。
2.人脈來源于誠心對待
上面說到因為志同道合而來的人脈,一大部分都是不會長久的。但是肯定還是有的,而且還很多,因為你誠心對待,并不以“交換關系”為目的,那么這樣的人脈是持久而且強有力的。筆者說說自己身上一個很深刻的例子:對于我這個步入互聯網有些時日的互聯網人,很無心的,去指導一個剛進入互聯網,什么都不懂的朋友,一路走來,他對我充滿的感激之情,幾乎什么都愿為我去做,那么,試想,這樣的人脈,是不是最堅固的呢?所以,不管差距有多大,不管能力有多強,我始終覺得,誠心對人,別人必會誠心對你。這便是我要反駁《打造人脈不如打造自己》一直強調的:有能力才有人脈。
3.人脈來源于你足夠優秀
當15歲的沈南鵬和14歲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懵懂少年不會意識到17年后他倆會聯手創造一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奇跡。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這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不是因為他們兩個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很優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后命運的碰撞產生絢麗的火花。什么是有價值的人脈,這就是有價值的人脈。所以說,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并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說,“事多故人離”,是非常準確的觀察。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最終更可能使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每次交換的落空,都進一步造成自己的損失,使得自己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進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淪為“索取者”——惡性循環,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打造人脈不如打造自己》說到的:如果,終于有一天,你已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會驚喜于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也確實是深感贊同。
4.人脈來源于權力和財富
這個大家都懂得,便一筆帶過吧。
5.人脈分為直接人脈和間接人脈
我覺得,最強大的一點就是:間接人脈。比如我想開專欄,而我一朋友剛好認識某某知名網站的主編,而且關系非常好,那么,我的專欄是不是基本上就可以開通了呢?(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個人能力的基礎上的。),所以說,有的時候,間接人脈也會給你帶來比直接人脈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結語:
總的來說,人脈和個人能力, 我們不能顧此失彼,不要單一的去打造人脈,也不要單一的去打造自己,兩者相輔相成,你的人生道路上,才會更精彩。
此文為筆者心血來潮之感,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推薦閱讀
如今科技在飛速的發展著,人們也進入了告訴時代�,F在每個人每天都必須接觸的不是客戶、經理、同事,而是電腦這個隨著高科技崛起的產業。假如說微軟的產品已經融入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從日常生活到工作學習,可能>>>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人脈和個人能力 我們不能顧此失彼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517/60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