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不單行,上市才一年的貝因美(002570.SZ)再次收到巨額補稅單。
5月23日,貝因美公司公告確認,公司收到《關于浙江貝因美科工貿股份有限公司不具備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通知》,由于前三年研發費用歸集不合理,貝因美被認定不具備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公司需于今年5月30日前補繳稅款約2785.3萬元。
這并不是貝因美第一次被追繳稅款。去年9月,審計署發現2008年貝因美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時,前三年實際投入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65%,不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條件,需補繳2008年、2009年稅款合共約5892.7萬元。
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而貝因美2011年財報顯示,2009、2010及2011年公司營收分別約為32.45億元、40.28億元和47.27億元。
去年4月,頂著“高新企業”的帽子,貝因美募集了超過17億資金。當時,貝因美副董事長朱德宇曾在新股發行網上路演時表示,“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產品和技術研發,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5972.55萬元、10204.65萬元和11098.88萬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09%、3.14%和2.76%。”
5月24日,記者致電貝因美公司求證為何此前披露的研發數字與審計結果不一致,貝因美證券事務代表毛宇寧并未作出正面回應,而公司董秘鮑晨的手機則一直無人接聽。
據本報不完全統計,目前擁有國家級或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乳企并不算多,為人所知的有皇朝乳業、雅士利、澳優等,其次是南山倍慧(亞華乳業)、黑龍江龍丹、石家莊君樂寶,以及新希望乳業旗下的蝶泉乳業和天友乳業。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對被認定為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可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高新企業扶持政策可以加速將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減少企業經營風險,但相較起其他行業,乳業發展高新技術的空間要小很多。
“對于巴氏奶和酸奶來說,冷鏈以及制造工藝的突破為目前業界主要的攻克點;而對于奶粉來說,腦部營養供給、吸收以及低溫處理的技術是主要方向。”王丁棉說。
事實上,在貝因美所擁有的28項專利中,僅一項“微米花果山金猴子糖消食益胃奶粉制備方法”與公司主要產品相關,其余27項專利都是關于產品包裝、展示等不直接相關的技術。
上市至今,貝因美的股價已經從發行價42元跌至20元左右,跌幅近50%。更甚的是,短短的一年間,包括董事長謝宏在內的五名公司高管先后辭職。據媒體披露,貝因美新任董事長黃小強近日向到訪機構坦承,“公司目前沒有申請到高新企業稱號”,此前黃小強也坦言“貝因美正經歷成長之痛”。
5月24日,貝因美收報21.04元/股,當日跌幅為4.36%。
推薦閱讀
當今,不少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創新是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此,如何打造自身的創新能力就成了每個企業關注的話題。一般而言,人才、資金、創新文化與合理的創新策略是一個企業形成創新能力的要素。但近期的一項研究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禍起“偽高新” 貝因美再補稅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525/6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