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公眾人物網絡罵戰有成風之勢。有演藝明星因為糾紛在網上互罵,引來雙方的“粉絲”圍觀,并且為了力挺自己的偶像而加入互罵行列;有知名導演動輒罵人,發泄不滿,毫無顧忌;有美女作家因被人質疑文化水平低而發飆,與網友對罵;有知名學府的教授因對某些現象不滿,在網上頻頻爆粗口……罵來罵去好不熱鬧,文明修養成了“一地雞毛”。
一些公眾人物在媒體鏡頭面前,在出席簽名售書或各類演出活動時,滿身華服,正襟危坐,笑容可掬,談吐得當。可是,為何到了網上就不再顧及禮儀和修養,出言不遜呢?不排除有的人是為了語出驚人,通過罵戰來博取“眼球效應”,追逐個人商業利益。殊不知,罵戰之下,當事人的知名度提高了,但增添的大多是“負效應”。更多的公眾人物是因為對一些事物憤憤不平,主動掀起罵戰,或是對別人的“挑釁”給予“有力回擊”。似乎罵得越狠,就越顯示自己的“真性情”;罵得越難聽,越能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罵了人,出了口惡氣,可是網絡并不會將公眾人物“隱匿”起來,反而會將罵戰效應以幾何倍數升級,把當事人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正如一首詩中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很多時候,網絡并不是虛擬世界,而是現實生活的另一種載體。我們上網,寫評論,發微博,都要保持一定的理性,除了發表自己觀點,還要兼顧別人感受。公眾人物就更是如此,有的微博粉絲多達數十萬、上百萬,其一言一行廣受社會關注,還可能被青少年模仿。所以,身為明星、學者,在網上說話不能信口開河,想罵人就罵人,表達觀點時要避免口號化、情緒化、標簽化。心中有不平,可以訴說,但應該頭腦冷靜下來理性地訴說;有不同觀點,可以反駁,也應該在深思熟慮后有理有節地反駁。所謂“有德者必育言”,這是公眾人物應該具備的社會責任意識,也是對自身形象的維護。
其實,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在上網時都應遵守“網絡禮儀”。與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交流溝通一樣,網上溝通同樣存在著道德規范和文明禮儀。網絡禮儀要遵循彼此尊重、容許異議、寬以待人、保持平靜、與人分享的原則。許多道德準則網上網下是相通的——比如,當著別人的面不能說的話在網上也不要說;珍惜別人的時間,在提問題以前,自己先花些時間搜索和研究;平心靜氣地爭論,以理服人,不要人身攻擊;在論壇、博客等發帖時盡量斟酌一下用詞等。可以看到,隨著網絡日益發達,網民群體也日漸成熟與理性。有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網友在面對網絡罵戰時,并不是一味地去盲從,偏聽偏信,而是有自己的判別標準和思考立場。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反感炒作型爭論,青睞學術型爭論。有網友表示,以前追捧網上那些過激言語,但慢慢地就覺得這樣的爭吵除了發泄情緒,沒有什么意義,現在反而會去“頂”一些有見地、理性的分析帖子。
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性情過于直率就顯得粗魯,禮儀過于恭敬就顯得虛浮,恰當的性情與禮儀,才是成熟的人該有的樣子。禮儀文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時代,我們有必要學會在網上“有話好好說”,把“文質彬彬”作為追求的目標。
推薦閱讀
2011年1月29日,是特網正式上線的日子,也是作為傳統媒體的深圳特區報,翻開全媒體時代新一頁的日子。當天下午,深圳特區報業大廈大堂內嘉賓云集、高朋滿座,一場簡潔而熱烈的上線儀式在這里舉行,市委宣傳部和集團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網上也要“有話好好說”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603/6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