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媒體興起,報紙節節敗退,巴菲特為什么連續收購地方性報紙?
上月,精明人巴菲特用1.42億美元現金收購了Media General旗下的63份地方報紙。去年11月底,巴菲特還用1.5億美元現金收購《奧馬哈世界先驅報》。
不用說,巴菲特收購報紙這件事肯定是讓很多人大吃一驚—現在報紙都敗落到這種地步了,買來有什么用呢?美國報業協會(NAA)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報紙廣告總收入為239億美元,創下2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1985年的全美報業廣告收入為252億美元。
巴菲特本人一直對平面媒體情有獨鐘,曾經試圖收購《紐約客》未果,但在1973年用1060萬美元抄底《華盛頓郵報》,成為自己投資生涯中的經典之作,最終獲益超過100倍。
之后,巴菲特在報紙行業沒有大手筆投資,似乎對這行興趣越來越小了。2009年,巴菲特曾公開宣稱,對于美國大部分報業公司,無論在什么價格都不會購買。不過,今年巴菲特似乎興趣又來了。“我一生都熱愛報紙,也一直會熱愛下去……未來幾年,伯克希爾也許會收購更多報業公司。”
既然報紙行業今非昔比,巴菲特商業上的邏輯是什么呢?
賬面價值 報紙的商業模式也許過時了,但內容本身卻不會過時。無論何時,消費者都需要基于本地的值得信任的信息。這些報紙成熟的采編團隊和當地品牌是很好的資產,只要價格合理。這些報紙去年產生了2800萬美元現金流,1.42億美元的收購價格看來并不貴。而且,巴菲特并沒有收購Media General旗下處于困境中的《坦帕論壇報》及相關資產。
競爭力 除了《華盛頓郵報》,巴菲特投資的都是在城鎮發行的中小規模報紙,而非大城市的報紙。這種地方性報紙是競爭門檻非常高的壟斷性公司,通常每個地方只需要一家,競爭對手很難擠進來—因為市場容量太小,即使付出高成本進入,回報率也會很差。
時機 “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真正的恐懼并不是某只股票跌了幾十個點,或者市場遇到周期那么簡單,而是那種看起來絕望帶來的恐懼。報紙行業就是這樣,全世界的評論家都認為報紙窮途末路,廣告商也大幅削減報紙的廣告預算,新媒體越來越多占據消費者的時間,甚至很多報紙從業者也認為這一行毫無希望。這才是真正揀便宜貨的時候,當然前提是你得有足夠的眼光。
2006年全美報紙廣告開始下滑以來,互聯網始終被看作最大的威脅,因為廣告商把越來越多的預算從報紙轉移到了互聯網上。對于廣告商,這是一個再合理不過的行為。相對于報紙廣告,互聯網廣告更精準更容易評估投放效果,這是新技術和數據挖掘帶來的新變化,也是報紙等傳統媒體的軟肋之一。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信息仍然是消費者的必需品,值得信任的有價值信息仍然會賣出好價錢。互聯網只是為媒體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傳送方式,媒體的本質并沒有變化。當然,互聯網在一些消息的及時性上超過了報紙,但除此之外,新媒體在內容制作上的競爭力依然要弱于報紙,尤其是涉及到深度報道和地區性的新聞信息也包括本地的廣告信息。
如果一個報紙經營不下去了,只會有兩個問題,一是信息這個產品本身沒做好,二是產品沒賣好。目前來看,信息制作這個產品本身并沒有出現根本性的問題,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區域性的報紙。
出問題的是產品沒賣出好價錢,很有可能是商業模式有問題。以巴菲特的風格看未來改變商業模式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說他對這個“好產品”本身的商業模式還是認可的。未來很難斷言,但跟一年多以前投資北柏林頓鐵路所引起的反應一樣:巴菲特一直在按自己的價值投資理論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恐懼或者貪婪是個有關信心的心理問題,巴菲特可以為末落行業提供信心,這恰好也是這些行業所急需的。不是每個行業都是朝陽產業,夕陽產業也有存在的價值和空間,巴菲特告訴我們商業,也可以這樣。
推薦閱讀
眾所周知,中國這幾十年的巨大成就,依靠的是強大的制造業,吸收了從土地上解放的大量勞動力,創造了萬億級的外匯儲備,這也是目前的核心競爭力。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能不能維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歐美制造業從總量上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解密巴菲特為何收購報紙: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604/6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