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日本不同,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如果能激發國內需求,中國制造業應當可以走得比日本更遠。對先進技術產品的市場容量、規模經濟等,是中國制造業的特有優勢。但中國制造業的國內競爭仍有待進一步開放,不僅要對大小競爭者一視同仁,也要允許和鼓勵跨行業競爭和融合
看近期公布的許多日本大企業年報,用“集體虧損”一詞概括并不為過。包括電子消費品、汽車、化學、合成纖維在內,諸多日本具有傳統競爭優勢的產業內的大企業,都已連年虧損,而且后繼乏力,前景堪憂。比如索尼,自2005年被韓國三星超越之后,電視業務已連續虧損8年,整體業務則連續虧損4年,2011年的虧損更創下了歷史紀錄。日本企業今日的表現,除了金融危機、大地震和日元升值影響出口等外部因素,自身問題不容忽視。
傳統核心競爭力怎會失去?
上世紀70年代,當日本電子產品大舉進入美國之時,美國企業幾乎沒有招架之力。在國內相關產業的壓力下,美國政府曾用反傾銷、301調查和雙邊專項采購協議等多種方法試圖“抵抗”,但都沒能擋住日本貨長驅直入。新穎、小巧、高品質和低價格,確立了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數十年的競爭優勢。
直到90年代,日本都擁有令歐美對手畏懼的創新能力和制造能力。但是,日本制造業企業幾乎都是從對歐美產品的仿制起家,而后主要是持續不斷進行一系列“改良式創新”——強調實用、集成和成本控制,是更保險、更符合自己特點的創新模式。
從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企業的創新能力似乎有點難以為繼了。這個時期,制造業生產漸漸轉移到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它們在成本控制方面比日本有更大優勢;而歐美企業積極尋找新的科技和產業突破點,“改革式創新”令日本企業的“改良式創新”相形見絀。
許多人把索尼與三星比較。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上,三星這些年的發展令人驚異,其創新兼顧改良和改革,而且動作快,對市場反應靈敏。相比之下,索尼1968年開發出特麗瓏顯像管和1979年開發出Walkman之后,就沒有了突出的創新。
日本企業今天面臨的問題是:過去擁有的制造業優勢在新產業、新產品涌現之時反而變成劣勢,產能無法有效轉換,而創新受慣性束縛,追求短期成本控制,不很注重新的利潤來源。其實日本企業這些年的連續虧損并不令人意外:這是個產業更替的時代,顛覆性創新者更能占得先機,而日本企業顯然慢了不止一拍。
在今天強國的地位是很容易變化的
2010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過了美國的19.4%,成為第一。在這個新起點上,今年5月2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講話強調,我們要努力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
作為工業大國,我們的制造業競爭力主要是規模和成本,和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很像,如果不能審時度勢,不能對成功的資本作正確評估,乃至不愿舍棄,很可能會有不利的后果。
世界歷史上已經歷數次技術革命,只有在技術革命中領先的國家,才能成為工業強國。眼下,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一輪科技革命,提供了產生新工業強國的契機。
今年4月21日,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封面文章指出,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來到。制造業正在走向數字化,新軟件、新工藝、機器人和網絡服務在逐步普及,這些技術使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未來的工業強國,應當以信息技術為全線輔助,并善于整合制造業和服務業優勢。
技術革命使得后進國家有趕超的可能,而如果錯失機會,領先國家也可能很快變得落后。日本的教訓提醒我們,在今天強國的地位是很容易變化的。中國的制造業要變強,必須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牢固的國內基礎對國際競爭是有力支撐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邁克爾·波特在《國家間的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一國的產業要在國際競爭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與其激烈的國內競爭密切相關——正是這種激烈的國內競爭迫使企業提高效率、不斷發明創造,在此過程中才不斷積累起向海外市場擴展的實力。牢固的國內基礎對國際競爭是有力的支撐。
與日本不同,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如果能激發國內需求,中國制造業應當可以走得比日本更遠。對先進技術產品的市場容量、規模經濟等,是中國制造業的特有優勢。但中國制造業的國內競爭仍有待進一步開放,不僅要對大小競爭者一視同仁,也要允許和鼓勵跨行業競爭和融合。
推薦閱讀
浙江金華市政府新聞發言人任建生今天對外宣布,浙江億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萬家購物”返利網站因涉嫌網絡傳銷,昨天下午被相關部門依法查處。公安部門已抓獲涉案人員47人,其中25人被刑拘,包括該公司董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日本企業“集體虧損”啟示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613/67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