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網絡語言從出現的那一天起,就注定充滿爭議。不少媒體都曾報道過類似的消息,即學生作文日記中屢屢出現網絡用語,讓老師大呼“看不懂”,有專家甚至覺得,網絡語言破壞了漢語的規范使用,應該對之實施立法禁止。
2006年3月1日起開始生效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將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網絡語言。這是國內首部將規范網絡語言行為寫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規。隨之輿論一片倒戈之聲,稱之為“上海立法禁止網絡語言”。但事實上,這里的“禁止網絡語言”有特定的適用領域,并非一刀切,卻遭到一定程度的誤讀與質疑,顯示出對于網絡語言的生存環境,大多數人都表現出了足夠的關注。
最近也有兩條關于網絡語言的消息:針對時下流行的“淘寶體”、“甄嬛體”以及最新的“舌尖體”用語,教育部官員表示,政府公文不宜用“淘寶體”,有失嚴肅;教育部此前出臺的《2012年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與舊版考務規定相比,首次將“高考時,除外語科外,筆試一律用漢文字答卷”改為“一律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答卷”。這意味著今年高考試卷排斥了繁體字、甲骨文、火星文、網絡語言等所有非現行規范的漢語言文字。我們必須承認,在某些特定的領域,文字表達是需要嚴謹與嚴肅的,比如政府公文確實應該具備其應有的權威性,讓受眾感知其真實性與公信力;又比如高考作文應該做到標準與規范,文章可以生動,語言可以豐富,亦可以嬉笑怒罵,但這并非只有借助網絡語言才能達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只會用網絡語言也反映出語言的貧乏。
但是,網絡語言絕非洪水猛獸,將其視為語言禍害,并進行所謂“立法禁止”也是極不理性的。網絡語言肯定有其固有的生命力,也因為其通俗易懂等特性更容易為人們接受和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規范語言的不足,一些網絡語言也會經過時間的淘洗成為大眾語言。教育部、國家語委已經連續7年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報告恰是明證。這恐怕不是任何立法所能阻止的趨勢。此外,網絡語言亦是通過不斷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才將一些特點鮮明、生動傳神、簡潔準確的語言逐漸發展為主流。從2006年到2010年的近3000條年度新詞語中,在2011年語料中還能留存的僅剩40%,比如“樓斷斷”、“曬黑族”已經基本從我們的語言生活中消失了。這種網絡語言的更新換代同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強行禁止更是十分不明智之舉。
縱觀歷史,人類的每一次技術進步和社會進步,都會帶來一批新詞匯,并產生一批可以長期留存的語言。而網絡的誕生,無疑也是這樣的技術進步與社會進步,隨之網絡語言的風靡正是一種不可抵擋的潮流。誠然,網絡語言中也有一些不適當的成分,但這不能否定網絡語言整體健康富有生命力的實質。合理限制網絡語言使用領域,在特定場合保持語言規范性,并在更多領域“放生”網絡語言,恐怕是順潮流而動的最好辦法。
推薦閱讀
記者從中國反釣魚網站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技術支持單位獲悉,截至2012年5月底,聯盟已累計認定并處理釣魚網站87401個。伴隨全國高校招生工作的陸續啟動,一些不法分子開始把高等院校作為新的釣魚網站仿冒對象。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立法全面禁止網絡語言并不理性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615/6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