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在做的事情,是在我們的傳統媒體報紙上做新的深化,必須要強化我們的產品是閱讀起來有快感的。原來做經濟類的報紙,傳統的文章是比較長,寫得非常的單調,這兩個月我們要求是圖文相結合,盡量的使我們在報紙上呈現出的主要文章,都有一個比較好的圖或者是表,這樣的一種形式來迎合我們的讀者。
如果說你的圖加上文字,那么你的傳播率比你單純的文字表達的轉載率要高很多。這是整合到我們的報紙上來,使我們的報紙更加的靈活,使讀者看起來更加的愉悅,這是穩固傳統媒體上面做出的嘗試。
另外在布局新媒體方面,我們把能想到的新媒體都做了,我們有自己的網站、自己的手機報,有自己的APP平臺和安卓的平臺,還有自己的官方微博,都是在積極的布局。實際上現在談新媒體,都要給我們的回報和影響都是非常微弱的。
現在是一個進入的時間和節點,來談盈利模式是不太現實的問題,通過新媒體的手段的應用,使我們的傳播率和粉絲量有一個質的提升,只要你有人就一定會想到商業模式,謝謝大家!
主持人:
陳先生你是寫了一本書《新媒體拯救報業?》,你對于原來這本書的答案和問題有沒有新的答案呢?
《新媒體拯救報業?》作者陳國權:
我仍然是堅持原先的觀點,我作為一個旁觀者,在短短的3分鐘,我提出對于報紙運作新媒體的現狀,以及三個判斷:
第一個判斷是報紙運作的新媒體大部分都沒有成功。我也不怕得罪在座的各位老總,確實報紙運作了很多的新媒體,成功的案例很少。
第二個判斷,一般來說行業媒體要比綜合性的媒體的運作新媒體的成功率要高,比如說FT中文網,這是品牌價值比較高的媒體,行業比較高的媒體,歷久比較悠久的媒體,要運作新媒體的成功率更高。
第三個判斷,一般來說運作新媒體比較好的,一般都與新聞脫離了關系的新媒體,比如說郭總提出的產品,跟新聞就沒有多大的關系,提供的是一種服務、體驗。我們憑著報紙運作的媒體,什么都是以新聞為主的一個誤區。從互聯網的規律來說,新聞的價值可能并不如傳統媒體想象的那么高。
就是三個判斷,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主持人:
剛聽完八位的分享,我們的傳統媒體做新媒體的時候,就是原來的內容在新的平臺上怎樣開發。第二個就是增量,原來的內容之外如何尋求新的平臺和商業模式。浙報集團嘗試的傳媒夢工場,某種程度上就是增量的思路。請各位結合傳媒夢工場做投資孵化的方式,來談一談未來你們會在怎樣的階段,傳統媒體的新媒體的戰略,存量和增量的盈利結構會有怎樣的改變,現在我們的沙龍前半段的困局,郭總一年賺13億,利潤率達到了一定的百分比。應該說這個對于未來的壓力和隱憂,我們大概會有怎樣的階段,面臨我們的新業務,收入的結構會取代老的業務。
《新媒體拯救報業?》作者陳國權:
我并不是悲觀者,我對報紙的前途充滿著信心,報紙運作新媒體,必須堅持三個扎實。第一,要扎扎實實做好報紙。因為現在的報紙的盈利前景,在現在的情況來看,很多的報紙大部分的報業集團的主營業務、主體收入仍然是報紙的收入,我們要扎扎實實的做好報紙。第二,扎扎實實做好新媒體,千萬不要為了拯救報紙而發展新媒體。因為報紙和新媒體是兩張皮,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硬要把它融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想用這種新的形態來拯救報紙,這種理念和思路是錯誤。用報紙掙的錢來投資新媒體,而不是把新媒體融合到報紙中去。所以我認為,至少報紙是非常有前景的,報紙有可能會分化成不同的類型,我在夢工場的小冊子里面,第二篇文章里面提到了,它會分化成不同的東西,但是它不會滅亡。
21世紀經濟報道編委代波:
我認為無論是報紙、廣播、新媒體,就是個皮,你的信息在不同的載體里面的表現方式不同而已。新媒體是一個圖片,也是一種信息流,跟報紙上的信息流沒有區別,呈現的方式不一樣。互動性更強一些,目前媒體維系的收入來源還是廣告。
可能在未來知識產權的保護要更加的明確,為什么FT的數字報的訂閱能夠掙錢,而在國內的市場就掙不了太多的錢,比如說其他的雜志和媒體的訂閱,為什么做這個東西掙不到很多的錢。因為中國的這種習慣免費,習慣的知識產權的文字信息的無限制免費的使用,一定是獨家的,或者是一定付費才能看到的東西,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不太現實的。
一方面能夠做好自身的信息內容的產品加工以及深度的開發,也是希望對這種知識產權的媒體作品的保護力度能夠加大。這樣才能通過新聞、信息的整理,去信息讀者,或者是通過讀者去帶來廣告。這是傳統媒體主要的收入來源,我想剛才這位陳先生也談了,真正的轉型新媒體成功,完全一個洗腦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原先的基因上嫁接就能夠形成很好的東西。
互聯網這十多年來,傳統媒體做新媒體的成功的不多,或者是門戶網站的成功,都不是做媒體的,可能做這個網站之前,對這個媒體一無所知,是有技術,拿到了錢來做這個東西,真正的以后想做好新媒體,應該是有一個全面的洗腦,是技術加上新聞,可能成為新媒體今后的一個發展的方向。
還有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傳統媒體雖然是慢慢走下坡路,但是在某個細分領域,仍然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比如說我們做財經新聞的細分領域,因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我們能夠抓住有價值的信息,這種信息的產生,并不是說你靠微博,每個人得能夠進行粗略加工的,這是依靠知識的積累和采訪深度的能力。這種專業性的傳統媒體,可能會進入到一個更大的生存空間。
蘇州廣播電視總臺總工程師郭昌雄:
我剛才聽了幾位老師的發言,特別是易觀國際于總的發言。現在的媒體的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不同是在于如何抓住不同去做大做好,本質上的東西還是應該堅持。我們做傳統媒體一定是做大做強,這是打造我們的品牌,樹立我們的打好經濟基礎的一個關鍵。
然后根據我們的新媒體,比如說手機屏的用戶和受眾是怎樣的,然后制定在手機上做什么內容。包括在公交上的受眾是需要什么,我們再做什么。過去是單向媒體,很簡單就是做好一個產品,推給你,看就看,不看就拉倒。
所以說現在的通過這種移動終端,各種各樣的屏,都變成了一個互動階段的時候,我們的媒體一定是從用戶出發,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去做的。不管是新媒體、老媒體,都有自己的道路走下去。發展得好,新媒體會很快的超越老媒體,適度的改變,會跟新媒體并駕齊驅,共同成長。
推薦閱讀
昨日下午,“安利杯”2012大學生計算機作品大賽頒獎典禮在重慶大學舉行。來自重慶、廣東、四川等11個省份和港澳臺地區的大學生,在分別參加地區比賽后,由組委會決出了晉級決賽的26支代表隊。 你是不是在手機上設置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媒體峰會分論壇:傳統媒體困局與突圍路徑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630/72230.html